第134章 ,这不黄博吗【5更求月票】
前奏一听就是《蓝莲》。
而这会儿的酒吧,还没有流行dj什么的,大多是北漂歌手驻唱。
像是零点乐队、朴樹、沙保亮等知名歌手,都曾做过酒吧驻唱歌手。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
你对自由的向往
天马行空的生涯
你的心了无牵挂……”
“近一年来,在各种酒吧,都流行唱你的歌。”钱国盛说道。
“不止是酒吧,在卡拉ok、ktv、溜冰场都是热门。”方婉华跟着道。
然而沈浪正惊讶的看着舞台上的驻唱歌手,这不黄博吗。
很多人其实不知道,黄博一开始是以歌手出道的。
黄博的父母都是干部,一直希望他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和自己一样的知识分子,但事与愿违,他的学习成绩是一塌糊涂。
都说上帝把门关上就会给你一扇窗户,读书不行的黄博,对音乐倒是很上心,初中就开始进入歌舞厅演出了,而到了高中时代更是成为国内第一批的酒吧驻唱手。
后来在羊城签约了唱片公司,和毛柠、杨玉莹一同出道,三人当中就黄博没有红。
在22岁那年,黄博选择回到老家青岛,依靠父母的帮助开了一家代工名牌鞋的工厂,并逐渐积累了一些资金,结果1997年的金融危机让他失去了一切。
直到2000年,导演管虎计划拍摄电影《上车走吧》,有个角色需要一个长相丑陋并且有青岛口音的演员,经过一番筛选后,他们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于是发小高琥推荐了没有演戏经验的黄博。
这部戏拍完后,黄博对电影产生了兴趣,高琥告诉他,如果他想在电影行业长期发展,最好去电影学院进修,就这样他决定报考北电。
而为了攒学费和生活费,黄勃继续干起了老本行,来酒吧驻唱。
一曲唱完,钱国盛评价道:“唱挺好的。”
方婉华耸耸肩膀,道:“也就还行吧,酒吧歌手不都这水平。”
沈浪没有说话,看着黄博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钱国盛招呼服务员过来,数了几张百元大钞,打赏加点歌,要听《写给父亲的散文诗》。
方婉华瞪了他一眼,似在说,原唱在这呢,你还钱去听别人唱。
“一九八四年庄稼还没收割完
儿子躺在我怀里睡得那么甜
今晚的露天电影没时间去看
妻子提醒我修修缝纫机的踏板……”
“才华大于颜值”,这句话或许正是黄博的魅力的真实写照。
在娱乐圈的璀璨星河中,他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多才多艺的才华脱颖而出。
不仅作为一位优秀的演员赢得了无数观众的喜爱,更在音乐的道路上留下了深刻的足迹。
有意思的是,黄博在演艺圈是凭借着他独具特色的青岛口音,人气与日俱增,并获得了许多顶尖资源的青睐,而唱起歌来,却没有明显的口音了。
至于唱的有多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少是过了专业歌手的门槛的。
歌再唱完,钱国盛摇摇头道:“嗯……这首歌还是阿浪唱味道才对。”
方婉华打了个哈欠,看了下手腕上的表,道:“很晚了,回去吧。”
说完,夫妻二人看向沈浪。
“等我一下。”沈浪起身,朝舞台走去,到黄博一侧,微笑着道:“唱的不错。”
黄博看到他,怔了几秒,惊讶到结巴,道:“你你……沈……”
沈浪做了个“嘘”的手势,道:“我的影视公司有几部戏在筹备中,你要有兴趣的话,年后打这个电话,就说是我让你找他的。”
说完,给了黄博一张名片就迅速离开了。
黄博懵懵的,甚至掐了一下大腿,看是不是在做梦。“你们看到了吗?刚刚那个是不是沈浪?”他还问身边的人。
“好像……”
“卧槽,真是沈浪!”
“人呢?”
然而,沈浪已经开着车,在送钱国盛和方婉华回酒店的路上了。
黄博回过神来,看向手中的名片,只见上面写着——巨浪影视柠浩。
他报考的就是北电,岂会不知道这个风云学长,沈浪的御用mv导演,拍《童话》的mv还拿了奖的。
“找我拍戏?”
黄博难以置信。
“我……”
黄博想说我红了?
虽然《上车,走吧》这片子在去年拿下了第21届华夏电影金鸡奖最佳电视电影奖、第1届数字电影百合奖一等奖和华夏电影华表奖。
但是拿了奖对他的生活一点改变都没有,演戏吧,别说戏约了,就是去北影厂门口都蹲到一个角色;唱歌吧,根本没人看过这部电影,更别说知道他是谁了。
意外,绝对是意外。
黄博小心翼翼的把名片收好。
不管沈浪是如何认识他的。
这都是一个机会,他想要把握住。
与此同时,车上。
钱国盛开玩笑似的问道:“阿浪,你不会是要把他打造成歌手吧?”
沈浪笑了笑,道:“这个后面可以试试,钱哥,你觉得他的形象怎么样?”
钱国盛简洁意骇的道:“丑。”
“放在人群中不会多看一眼那种?”沈浪笑得更甚了,片刻后收敛笑容,道:“我们那部《盲井》,你说,放他进去演个矿工,违不违和?”
钱国盛脱口道:“他不是酒吧驻唱歌手吗?你怎么扯到拍戏去了?”
沈浪这才解释黄博参演的电影刚拿了奖。
闻言,钱国盛笑道:“原来如此。”
方婉华开口了,道:“你这么一说,他的形象演矿工确实一点违和感都没有。”
当然了,沈浪可不是就让黄博来参演《盲井》而已,只是没有说太多。
柠浩加他的组合,是值得培养的。
百亿影帝,说是摇钱树一点不为过。
沈浪也忍不住感慨,今天晚上的这个酒局组的好啊。
不但确定了影视城、院线的投资。
还偶遇了黄博。
钱国盛、方婉华总说他是他们的贵人。
现在看,他们又何尝不是他的贵人。
鲁迅曾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一个甚难,能有两个更为甚之。”
钱国盛、方婉华算。
(本章完)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