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贵有贵的道理【求追读,求月票】
“啊,怎么明年才出新歌?”
“还有一个多月,干等?”
“单曲?不是专辑?”
“不会是库存完了吧?”
“估计是被北沈浪南杰沦给到压力了,要精心打磨。”
“支持就完事了,那么多废话!”
……
对于沈浪新年发单曲这件事,有人开心,也有人不满意。
无不凸显一个——众口难调。
显然,制作一张专辑的时间成本要远远超过制作一首单曲。
每首歌的录制,mv的拍摄,都需要一定的时间。
再者,期间沈浪还会有各种商演,加上年底和春节的各种活动。
明年上半年出专辑都是保守估计了。
若是碰上什么事还得往后推。
先出单曲来稳固人气是比较好的选择。
而且,这首单曲会是重磅炸弹,要在各大音乐榜单上待很久的那种。
12月6号,早上沈浪跟着杜婷去拍完了第二条广告,两面针牙膏。
中午正准备去吃饭,就接到了周讯的电话。
“讯姐,这个点给我打电话,是不是要请我吃饭呢?”
按下接听键,沈浪笑道:“我看新闻说了,你的单曲《飘摇》反响非常不错。”
一旁的杜婷微微瞪眼。
《飘摇》?
周讯?
先是荪燕姿,又是高园园,现在是周讯……
怪不得他之前会说想要“放荡不羁、潇洒风流”人设,原来是桃运好。
手机那头传来了周讯那独特的嗓音,略带几分欣喜:“是你指导的好。”
沈浪老气横秋的道:“嗯,名师出高徒嘛。”
“说你好你还真喘上了!”周讯“哎呀”一声,嗔道:“你把我的思路打乱了,差点忘了正事,我拍了一部电视剧叫《像雾像雨又像风》,现在正在做后期,同时也在物色主题曲,我就向导演推荐了你。”
又一个人情,沈浪微笑着道:“我就知道,有好事讯姐准记得我。”
“就是……”周讯语气一转,轻声说道:“不知道你的歌曲的价格。”
沈浪早有定价。
上次钱国盛拿了20万买《父亲写的散文诗》,虽然不属于常规情况,但若后续卖太少的话,就等于说钱国盛是大冤种。
然后周剑辉给荪燕姿买的《遇见》,他就直接一口价10万,后来拍mv是另算钱的。
于是,回复周讯道:“10万,可以我唱,也可以给别人唱,但不包mv。”
听到这个价格,周讯倒吸一口凉气。
是她的《飘摇》从头到尾的制作费的两倍。
不过想想也对。
沈浪的歌曲不是一般歌曲能比的,精品中的精品,现在又很火,值这个价。
没等她说话,沈浪又道:“可以先验货再决定要不要买,我不会用粗制滥造的歌曲骗钱的。”
周讯回道:“嗯,我这就跟导演说,你等我的电话。”
这一等,直接音讯全无。
三天后。
12月9号,荪燕姿的新专辑《遇见》发行。
江城,某小区。
张伟、石磊是江城十中的高三学生,也是荪燕姿的歌迷。
回到家,立马拿出中午放学跑去音像店买的新专辑。
封面比起第一张专辑好多了,上次是穿着个背心,蹲在地上,没什么背景画面,就一片白,看着很是随意。
这次,背景是虚化的风景,穿的是裙子,带了项链,正面特写颇有意境,专辑主打歌《遇见》也放在醒目的位置。
背面是另一首主推歌曲《开始懂了》,和歌单那些。
“先放碟,等不及了都。”石磊催促道。
“知道你急,但你别急。”张伟话音刚落,光碟也放进dvd了。
【——《遇见》作词:沈浪
作曲:沈浪
编曲:沈浪
演唱:荪燕姿】
“等等,这不是那谁吗?”石磊一时没想起来。
“不就是咱们班上女生喜欢的那个新人歌手,这阵子她们老唱他的歌,什么《十年》、《江南》、《三国恋》。”张伟记得相当清楚。
“那他也是厉害了,都能跟咱们偶像合作了。”石磊一本正经的道。
“谁说不是呢。”张伟附和道。
此时,歌声也响起。
“这男的是谁?”
“好像就是沈浪。”
“嘶,他何德何能跟咱们偶像演情侣!”
“该说不说,他真帅,跟荪燕姿好搭。”
“不要什么荧幕情侣都嗑,会害了你的,但他们两个确实看着养眼。”
“你还说我,不过,这首歌是真的好听。”
……
张伟和石磊议论了两句,又再重放了一遍这首《遇见》。
与此同时,一个拿遥控器,一个拿笔和本子。
一放一停抄歌词。
下午两人带着歌本到班里。
引得一众喜欢荪燕姿的同学羡慕。
一张专辑十几二十块,对于零钱拮据的他们,得存好久才能买。
“咦,这首歌竟然是沈浪写的!”
有人看到了《遇见》的歌曲信息。
这一喊,班里的女生顿时围了过来,询问张伟和石磊具体情况。
在得到确切的回答后,女生们纷纷开口借歌本抄这首歌。
张伟和石磊一下子成为了班里最靓的仔。
而一个在校广播站的女同学提议,让张伟明天把荪燕姿的专辑带来,她可以拿到广播站放。
张伟满口答应。
第二天中午。
“我遇见谁会有怎样的对白
我等的人他在多远的未来
我听见风来自地铁和人海
我排着队拿着爱的号码牌……”
歌词中饱含失望却不绝望,哀而不伤的情绪,让听过的人都印象深刻,再加上荪燕姿沙哑感性的音色与动情演绎,让这首歌很快在学校流传开来。
不久之后,张伟、石磊所在的学校沈浪和荪燕姿的歌迷都粉上了对方的偶像。
而同样的情景在各大高校陆续上演。
别看这些学生买专辑的少,或是大都买的盗版,对沈浪和荪燕姿的专辑销量数据没有多少贡献。
可他们的喜欢,同样是有用的。
20世纪80年代以后,“追星”现象在我国逐渐萌生。
当追星者被以“族”来加以描述的时候,说明这种现象的规模及其影响力正在凸显出来。
而到了2000年,学生已成为了追星族中一个庞大的群体。
可以说这个时候,很多歌手的主要歌迷群体是基本上没有时间或者机会看电视的初高中生。
虽然学生没有舆论引导权的,他们当中有的人甚至连什么是打榜,什么是出专辑,都不太清楚,听着喜欢的歌手的音乐就算是支持了。
但是,人总会长大。
有一天,这些走出校园进入社会的学生,终将会成为歌手的最有力的支持者。
那个时候,会是怎样一个景象,不敢想象。
真他妈服了,36d这几个字都能直接封章节。
(本章完)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