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职衔调整
入夜,整个挂车大营都在紧张的忙碌着。
虽然皇帝于明日返回寿春,但皇帝并不是自己一个人走这么简单。
转运军资、押送俘虏、携带伤兵,这三项事情就足够耗费精力的了。
就伤兵一事来说,此前战中魏军约死伤一万五千左右。
其中步兵伤者有三千余、死者也有七千左右。而五千骑兵中有伤者约两千、死者也有三千。
伤员自然要带回寿春去照顾,而如此数量庞大的战死的兵士,自然也要统统带回寿春安葬。不过好在现在正值冬季,运回寿春也不会中途腐坏。若是夏季动兵,就只能就地掩埋了。
至于吴军兵士嘛,就没那么好运了,只能就地批量掩埋,甚至连块碑都混不上,这也是战争残酷的现实之一。
转运军资倒也好说。从吴军处缴获的粮草、铠甲、兵器、军资等等,装车带回寿春即可,魏军此时又不缺车辆载具。
而最麻烦的事情就是押送俘虏。
吴军俘虏毕竟是活生生的人,从挂车到寿春近四百里路远,不仅要保证其健康到达,也要保证吴军俘虏不在途中叛变、闹事、停滞不动。总的来说,是一项管理学上的大工程。
既然要押运解除了武装的五万俘虏,负责押运的魏军军卒自然也不会数量太少。此次押送俘虏回寿春,动用的兵力正是满宠剩下的一万人、以及来自中军和边军的共一万骑。
一万步兵、一万骑兵,押运五万人绰绰有余了。而且还达到了撤离部分军队、减少前线压力的作用。
不过,当曹睿在帐中阅览文书,思考着明日返程后的种种事情时,散骑侍郎夏侯玄从帐外进来,送来了一份表文。
夏侯玄躬身行礼后说道:“禀陛下,青州刺史王凌有表上奏陛下。”
曹睿头都没抬,不经意的说道:“放在桌案上吧。王凌回来挂车大营了?”
夏侯玄慢慢走上前将表文放下后,恭敬答道:“陛下,王凌得知明日陛下即将返回寿春,今日下午便回营了。”
曹睿放下手中的文书,将王凌的表文打开看了片刻,竟微微的摇了摇头。
王凌此表不是表功、也不是呈报他对接下来用兵的看法,而是要弹劾满宠。
用王凌表文中的话来说,满宠用兵无能、为国家先后丧了许多兵士,理应依据国法军法给他撤职。
曹睿知道王凌是个可用之才、满宠也是当下难得稳妥的资历大将。满宠作战中损兵折将,正是其部承担了战略任务的缘故。
无论是王凌还是满宠,曹睿不仅不会处罚,还会进一步的重用他们。
本来在此次南征的军中只有曹休找贾逵的麻烦,但王凌为何找满宠的麻烦,曹睿一时还找不到原因,也毫无兴趣去搞清楚两人的恩怨。
既然对于王凌表文中所反应的问题,曹睿并不想管,那么适当的拖上一拖还是可以的。
曹睿抬头看向夏侯玄:“太初,你去王凌营中宣朕的口谕,就说朕看到了,奖惩之事待朕回洛阳、此战完结之后再论。”
夏侯玄领命而去。
其实魏国朝堂之上,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派系,或显性或隐性,从来都不是铁板一块。
建安年间的拥汉派和拥曹派、曹丕一党和曹植一党、颍川士人和河北士人、宗亲将领和外姓将领……各类派系实在是太多了。虽然没有到党争的地步,却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国家运行。
想到这里,曹睿派侍卫将曹真和司马懿二人唤到自己帐中。
曹真和司马懿当然也没睡,就算睡了的话,听闻皇帝召唤之后,该过来还是要过来的。
二人行礼之后坐定,曹睿直截了当的问道:“此战之中,各将领、刺史、太守纷纷统兵,军制混乱,朕有意统一制度,大将军和司空,卿二人有何看法?”
曹真和司马懿显然还没反应过来。不是明天就要回寿春了吗?此时为何抛出如此大的话题来讨论?
曹真轻咳一声:“陛下,此间战事尚未了结,制度之事应该战后再论。”
曹睿说道:“朕知道要战后再论。不过现在是战时,借着朕还在东南、还在寿春,朕就想把此事给办了。”
“先不论中军,就拿这次用兵的外军和州郡兵来说。”
“外军在大司马之下,统兵的各位将军职衔各异,有都尉、校尉、偏将军、裨将军,还有几个中郎将。虽说都是两千石,位阶也有细微的差异,但在战时统兵多少,却完全只凭上级指派。”
“如此多的职位,能不能简化一下?都尉和校尉有什么根本差别吗?中郎将和将军有什么根本差别吗?”
曹真解释道:“陛下,这些职衔都是数十年以来,依靠各种规矩和惯例定下来的。”“此战过后定有封赏,陛下是想借封赏之时一并调整?”
曹睿点了点头:“朕听闻早在汉朝桓、灵之时,朝廷及州郡中并没有今日这般多的职位。”
“就拿凉州三明来说,那个依附党人的西州名将皇甫规,最高也不过是度辽将军、护羌校尉而已。”
“灵帝遣人平黄巾乱时,皇甫嵩不过是左中郎将、朱儁是右中郎将、卢植是北中郎将。这三人领军十余万,也不过是中郎将嘛!”
司马懿这时插话说道:“陛下,皇甫嵩、朱儁、卢植当时的职位确实不显,滥发将军号一事有两个阶段。”
“一则是黄巾平定后,汉廷以这三人功大无以为赏,只能用将军号来酬功;二则是讨董之时,从袁绍开始纷纷册封各地诸侯。自此,将军号才越来越多。”
曹睿说道:“朕明白司空的意思。当下国家尚未平定叛乱,封号将军朕自然不会动。朕要改的是下面这些。”
曹真回应道:“陛下,此事臣颇为清楚,愿为陛下解释一二。”
曹睿点头:“大将军请说。”
曹真答道:“陛下,虽说从一般情况来说,都尉、校尉、中郎将、裨将军、偏将军、再到其上的封号将军,这种次序乃是从低到高的位阶排列。”
曹睿插话问道:“都尉、校尉、中郎将、裨将军、偏将军不都是两千石吗,干嘛要分这么多出来呢?又不是都尉升校尉、校尉升中郎将。”
“朕在军中见到这些武将统兵多少,和大将军所说的位阶次序也没多少关系。”
曹真解释道:“陛下,都尉本是由郡中的郡尉改名而来,而中郎将最早则是以郎官为将、从而彰显朝廷直属的身份。”
曹睿回应道:“既然都尉是郡中之将,现在外军中是不是也有许多都尉?”
曹真点头称是。
曹睿说道:“既然如此,中军和外军中就不得出现都尉一职了,外军中的都尉都改为校尉。都尉一职以后专属州郡所用,州郡中也不得出现校尉。”
“还有,中郎将既然朝廷直属,朕就现在做主了,将中郎将改为校尉或者将军。”
只改些名号而已,又不涉及什么本质的问题,曹真和司马懿也连连表示赞同。
不过,当曹睿提到下一个问题的时候,两人开始同时犯难了。
曹睿问道:“如今军中,刺史、太守、将军都能领兵,朕看是不是混乱了些?大将军、司空,汉制是如何做的?”
曹真和司马懿对视一眼,这次是由司马懿来解释。
司马懿说道:“陛下,汉时太守、刺史也都可以领兵。不过与现在不同,汉时的太守、刺史领兵只在平叛或者抵御异族之时领兵,并不作为常制。”
“自建安时起,各地战乱频仍、民政军事混为一谈,加之自关东诸侯讨董之时纷纷以太守、刺史之名领兵,这些年也就如此延续下来了。”
曹睿叹了口气:“朕知道,这又是个延续几十年的老问题了。不过延续几十年的就一定对吗?假设将军是一定会领兵的,太守、刺史就一定能领兵?”
“朕也知道,往往都是以会领兵之人为边地、边郡的刺史和太守。关键这些知兵的刺史和太守们,难道都擅长民政吗?”
司马懿试探性的问道:“陛下是想将领兵的将军和负责民政的刺史太守分开?”
曹睿点头:“分不开吗?”
司马懿一时语塞,曹真也愣了一下。但两人片刻之后就发现,有什么分不开的?想分开就能分开!
曹睿看到了二人表情的变化:“朕清楚这些制度都和过去的种种往事有关。但对此纠正一二,朕看非但没有坏处,反而还有益处!”
“如果刺史、太守专职民政且不再负责军事,那么各地的州郡兵都由本地的都尉所领。”
“若州郡内部有警,则刺史有权征调都尉平乱。而若到了外战之时,由各地都尉聚集到中军或外军的将军所领,再统一指挥调派,这样岂不效率更高?”
曹真听后点了点头:“臣也以为陛下所言极妙,若如此这般,也不至于出现像现在这样一场大战,几个州的刺史、七八个太守一口气跟着出来,地方行政都无人治理的情况了。”
曹睿轻轻说道:“此事能做成吗?”
曹真斩钉截铁的说道:“必然能成!”
(本章完)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