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诱之以利
天下十三州,魏国据有九州。
如此庞大的官员的数量,即使只为一些关键职位的臣子加官进爵,这个工作量依然是曹睿自己一个人没办法完成的。
在对一名臣子定下封赏之前,要考察其年龄、籍贯、履历、功过,还要对个人能力及品行做出平定。不仅需要翻阅各种记录文档,还要做好详细的总结。
所以本次的大封赏,乃是皇帝和四名侍中一起在北宫之中共同手搓出来的。连着加班了三天,才搞定了所有工作。
既是一次封赏,也是对所有重点职位上的官员一次全面的总结回顾。
数日前的北宫内,侍中辛毗本来觉得这样封赏有些不妥。在辛毗的想法里,封赏应该是臣子为国家立下大功才能得到的褒扬,若这般你好我好大家好,如洒水一般的泼出去人人有份,岂不是太廉价了?
早在当年曹丕继位的时候,辛毗就觉得不太妥当。正当辛毗想要向皇帝谏言的时候,却直接被皇帝堵住了嘴。
不是物理意义上的堵嘴,而是在皇帝让侍中们研究外朝臣子的封赏之前,由皇帝自己先把四名侍中和两名中书的封赏定了。
原来是关内侯的,现在成了亭侯;原来是亭侯的,现在成了乡侯。
当这个赏赐落到自己头上的时候,谁还会与这个爵位过不去呢?辛毗虽然祖籍陇西,但却出生在颍川阳翟。从广平亭侯变成了颍乡侯。单单这个‘颍’字,就足够收买辛毗的了。
当辛毗试探性的问皇帝为何要封赏群臣之时,曹睿笑着说道:“朕是先给辛侍中晋爵之后,才想到满朝群臣的。他们都要感谢辛侍中啊!”
面对皇帝如此这般的玩笑话,辛毗也只觉哭笑不得。
曹睿让内侍们搞了个大屏风,上面糊满了左伯纸。第一步是选定封赏的名单,第二步是再定具体的封赏。在屏风上勾勾画画,显然更清晰直白了许多。
虽说大部分人的封赏都评的颇为顺利,但有些极个别的封赏还是被质疑了的。
比如孟达。
做人要会抓住时机,做官更是。孟达就是一个掌握时机的高手。
早在曹操去世后不久,曹丕刚称魏王、且还未称帝的时候,孟达在曹丕急需威望功绩的时候,在上庸率部曲四千余家投奔魏国。
曹丕当时缺的就是威望。四方宾服、敌将主动归降,不管面子还是里子都是大赚特赚。
孟达到达谯县面见曹丕之时,进见闲雅,才辩过人,众人莫不属目。就连曹丕外出时都和孟达乘同一辆车,甚至还抓着孟达的手开玩笑说:“卿得无为刘备刺客耶?”
孟达得到曹丕的宠信,不仅拜孟达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封平阳亭侯。又将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为新城郡,令孟达领新城太守,将西南之任委以孟达。
但曹丕故去,现在的皇帝曹睿,可太知道孟达是个什么货色了。四个字概括一下:反复小人。
在谈及孟达的封赏之时,刘晔首先表示了反对。
刘晔对皇帝如此说道:“臣以为,孟达乃是投降反复之人,又恃才好术,这样的人岂能因封赏感化?而且孟达驻扎在新城,倘若一旦孟达生变,对襄阳和荆州岂不甚为有害?”
曹睿也颇为惊讶,刘晔看人识人确实精准。在原本的历史中,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时劝孟达再投蜀汉,孟达竟然被诸葛亮说动从而反叛。
而现在还只是黄初七年年底,新帝登基甚至都没有改年号呢,如果评估孟达这个时候的状态,应该还是颇为安稳的。
曹睿又向曾仕官蜀汉的黄权询问:“卿以为应该加封孟达么?”
黄权想了片刻后说道:“孟达此人,臣还是颇为熟悉的。”
“孟达乃是扶风人,孟达之父孟他靠着贿赂张让而担任凉州刺史。而孟达日后的行事风格正如其父一般,颇为投机。”
“孟达同法正一起引刘备入益州,但孟达却只被命为宜都太守。而一同策划此事的法正却被引为腹心,被刘备命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和诸葛亮、关羽、张飞一起接受刘备最高规格的赏赐。”
“刘备以法正为谋主北上占据汉中。刘备称汉中王之后,任命法正为尚书令和护军将军。而此时的孟达,却还在远离成都、颇为偏僻的上庸驻扎。”
“孟达与法正结识数十年,与法正对比之下的落差让孟达心中颇为不平。加之关羽在北攻襄樊之时,孟达与刘封一起曾拒绝关羽发兵的要求。关羽死后,孟达常常畏惧被治罪,又与刘封不和,被刘封夺了鼓吹,因此选择率领部曲投魏。”
黄权其实也是从蜀汉一方投靠过来的,让一个降将去评论另一个降将,这还是感觉有些奇怪。不过黄权此人言语之间,丝毫不掩饰对孟达的不屑。
孟达此人最为有趣的是,孟达在投魏之前,竟然给刘备写了一封亲笔信!
孟达在给刘备的亲笔信的结尾中说道:“臣诚小人,不能始终。”还有“臣每闻交绝无恶声,去臣无怨辞。”大概意思就是说,我孟达是小人,但你刘备是个君子啊!虽然我投魏了,但你肯定不会和我一般见识的对不对?嘲讽至极。
黄权最后这样总结道:“陛下若要安定东三郡,与其加封孟达使其骄纵,不如召孟达回朝任官、另选贤明之人镇守东三郡。”
曹睿听闻黄权话语后微微一笑:“黄侍中,你确实是个君子啊,这是以君子之心揣度小人。但朕以为,若是朕在加封群臣的时候,下诏让孟达回朝,你们信不信孟达收到诏令后便会直接反了?”
“这当如何?”黄权蹙眉问道:“难道就只能给孟达继续封赏了么?”
曹睿笑着摇了摇头:“既然孟达是小人无疑,那孟达此人应当既不忠诚于朕、也不忠诚于蜀。孟达若在魏蜀之间摇摆,无非是看谁开的价码高罢了。”
“对了,蜀汉的将领赵云,现在是什么爵位?”
刘晔平日研究敌国之人颇多,此刻开口说道:“陛下,如臣没有记错,赵云应当是在刘禅继位后,被封为亭侯。”
曹睿想了想说道:“诸葛亮现在也只是乡侯吧?武乡侯对吗?”
刘晔点了点头:“正如陛下所言。”
曹睿笑着说道:“那朕心里就有数了。你们记一下,将孟达的亭侯改为乡侯,让他和诸葛亮爵位在同一等级。把原本夏侯楙的安西将军号,也一并赐给孟达。”
“刘封不是曾经夺了孟达的鼓吹吗?那么朕再赐给孟达鼓吹,以示朕没有忘记他之意。刘侍中,你再替朕写封私信给孟达。”
“朕就不信,诸葛亮给孟达出的价码,能比朕还多。”
刘晔此时也应声说道:“陛下如此,则暂时无需忧虑孟达了。”
曹睿说道:“是啊,暂时无忧就好。万事万般,都不过是为了东南战事罢了。”
……
十二月初二,洛阳,太学。
洛阳的太学始建于前汉光武帝时期。光武皇帝刘秀就曾多次亲临太学观看经学辩论,并曾经亲自考究诸生课业。顺帝灵帝时期,太学的学生总数一度达到了三万人之多。
三万多人的恐怖规模,比之后世的很多大学名校都要庞大些许。为了安顿如此多的学生,太学进行了又一次扩建,二百四十间教室、一千八百五十间宿舍,一时间洛阳学风极盛。
如此多的学生及老师,在没有印刷术的当时,统一教材是一件极难的事情。灵帝因此准许议郎蔡邕的提议,令人在太学的大门之外立了四十六块石碑,每块石碑高一丈许,广四尺。
可惜的是,在董卓之乱时石碑遭到破坏,破损的约有半数之多。曹丕在位之时,令人将石碑破损之处补好。又重新修缮太学,重新修建了许多馆舍,还征召了学生和讲师。
本来,太学事宜是由钟繇钟太傅负责的,但是钟太傅确实年老,太学日常的庶务由高堂隆高堂博士负责,教学事宜则由‘经神’郑玄的侄孙郑称郑博士负责。
太学虽然是个学校,但毕竟是由朝廷出资并开办的,难免会涉及到很多学习之外的事情,太学的招生就是一项。
洛阳太学的招生,可没有什么考试入学、划分数线的传统,也没有统一的学习年限和毕业一说。既然学制都如此混乱,那录谁不录谁,都是朝廷一句话的事情。
无非就是分饼嘛!
既然新任皇帝想要将太学搞好搞大,那么太学生的素质也是必须要把控的。那么哪里的生源最好呢?当然是汝颍宛洛。
第一批五百个名额里面,汝颍宛洛,汝南郡、颍川郡、南阳郡和河南尹,这四个郡就占了两百个名额。
剩下七八十个郡国,就从余下的三百个名额里面来分。分来分去,等轮到雍州的天水郡这种边郡的时候,天水一郡就只有可怜的一个名额了。
学习之事乃是人人平等嘛,但在招生方面,只不过有些地方是更平等罢了。
司马师今日到太学来的早了些,便在门外驻足看起了石经。
不一会儿,读着石经的司马师便听到了身后有人在唤他。
司马师回首一看,来人正是夏侯玄。
各位读者老爷,目前一振每日六千已是尽全力了,毕竟只能晚上熬夜码字。说我短小的,认了!今后努力练手速!
(本章完)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