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燕王朱棣看到水泥路震惊无比!他看到了新希望!
京城。
朱棣他们回到京城第一件事就是感受一下陈寒带来的变化。
思想上面的变化他们暂时是没有办法感受到的。
但是一回到京城他们首先是发现。
京城的商业环境明显变了。
百姓做小生意的多了不少。
大街上面百姓们的精神面貌明显变化了。
交易之时用的也多是宝钞。
最主要的是发现地上的路面都跟外面的不同。
最大的感受就是平坦。
甚至京城的百姓过的日子好像都跟自己在外面的不一样。
就拿燕王所在的北平来说。
他在北平经营这么多年吃的喝的都只能是北方本地。
但是来到京城之后他发现京城的东西不仅仅是样繁多。
他也知道京城汇通天下,商品种类一定繁多。
但怎么都没有想到在小小的杂货铺里面居然就能看到来自西域、江南甚至海外的特产。
和燕王在一块的还有晋王周王。
哥仨在街上走了一圈之后啧啧称奇。
“三哥、四哥,我在开封离京城比较近,我得到的消息是京城这一年发生的变化比前面一百年发生的变化还要大。
当时我就想能有什么不同的。
都听说这个陈涵最近可真的是咱们大明最耀眼的人物。
一个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人,还真就像是从石头缝里面出来的。
不声不响不说一出来还就惊天动地。
搞出来什么改革,让大哥一出来就先将咱们的俸禄给砍了。”
说到俸禄这个事情他们还不敢说太大的声音。
实在因为家里面的老二已经被圈禁在凤阳老家了。
周王一说这个晋王和燕王表情都不好看。
周王继续说道:“现在这个陈汉不仅是改革派还摇身一变,娶了咱大哥的闺女,成了咱们老朱家的人了。
一开始我还真就气到不行,凭啥啊!
老爷子和大哥这是哪根筋不对付了,可现在咱回到京城啊,还真就是服气了。
看看京城现在的变化。
买卖人多了!
匠户和农户那是大行其道。
摊丁入亩的税制改革后,都不需要交多少赋税了,日子可好了不少。
而且我还听说摊丁入亩实行了一年就光是在江南收上来的赋税就是曾经全天下的几倍还多。”
朱棣听了这话后愣了一下:“真的假的?能有几倍?”
晋王也有点不相信:“你这消息都是从哪来的?”
“一看你们就是在边远之地不了解朝廷动静的,这都已经是大新闻了。我家小崽子可关心这些,一个月给我来一封信,天天说京城的变化。
这消息都登载在了他们学院里的工程学院报上面。”
朱有墩这孩子不仅是能干这么简单还非常的孝顺。
关键人家父子两个有共同的爱好,那就是文学,所以父子两个经常书信沟通。
朱有墩每个月都会给周王汇报京城的变化。
周王就是通过这个了解到京城的变化的。
而反观燕王朱棣和晋王这两兄弟在教育子女方面就比周王差多了。
他们都是传统的教育方式,朱高炽和朱济熺都怕他们。
所以听到周王炫耀他的儿子每个月都写信回家。
燕王和晋王都反酸水。
“哟哟哟!老五显你儿子有能耐是吧?我们哥俩在边塞干的是什么活伱又不是不知道?
我们是在跟鞑子拼命你就在开封安安心心做太平王爷,你当然有闲暇管教你儿子。”晋王揶揄起来。
燕王也是说道:“咱要是在开封当王爷也能把儿子管教得很好。
诶,你们还别说咱家高炽胖是胖了点,能力在咱家三代里面那也是出挑的。”
晋王碰了碰他的肩膀:“老四你不是常说你家老大胖得跟个球一样不像你,还说你比较喜欢你家老二。
是不是你说的?是不是?”
老四朱棣脸都红了:“没说!咱没说!”
哈哈哈……
老三和老五大笑起来。
周王道:“三哥四哥,还真别说你们在边塞那生活真是苦,所以老爹还有大哥削咱的俸禄不削你们太多,我这里没啥不平衡的。
在边塞打仗啥的还得是你们,要是换做是我啊我就吃不消!”
周王这话倒没有客气,而是说得实话。
他的身体条件跟自家三哥四哥相比较那就虚弱很多。
别说让他提枪上马去打仗,就算是跟着大头兵操练一下,他都得喘上三天。
他还是安安静静地研究他感兴趣的医术比较合算一点。
而他们父子两个之所以能够有这么多的共同爱好,就是家学。
周王喜欢读书,连带着他的儿子们,也个个跟着一起读书,连带着一起做学问。
为什么朱有燉能够如此敏感地察觉民间的变化,能够写出这么多戏剧来。
就是因为仔细观察民间的变化。
而现在朱有墩更是在京城,把改革方面的戏剧写得是遍地生,年纪轻轻已经在京城是有名的剧作家。
老百姓们、达官贵人、还有商人都喜欢看他写的戏剧。
为何?
就因为朱有燉深入地去探查了民间情况,写出来的戏剧接地气,反映民间的变化,反映百姓的呼声。
所以陈寒才给了现在朱有燉这么大的一个舞台,让他自由发挥。
朱有燉之后更是爆发性地创作出了一篇又一篇优秀的巨作。
如今老、三老四都在周王的带领之下慢慢地向着三山门大街而去。
那里不仅人群集中,同时吃喝玩乐更是一条龙。
影响力最大的就是唱戏。
原本江南地带膏腴遍地,百姓生活相对富足,文化生活也丰富多彩。
所以看戏是不少百姓业余享受的一种。
在三山口大街,更是有朱有燉的一支专业的戏班子。
这是陈寒特批给他经费,用于宣传新思想的。
现在之所以乐的嘴角都要咧到耳朵根后边去,就因为自家的儿子在京城打开了局面。
“瞧瞧瞧,老五你就别笑得一脸奸笑,你以为我们不知道,你带我们在大街上逛悠来逛悠去。
说是带我们体验一下京城的变化,无非是往三山口大街去。
我们都听说了,就算我们家儿子来到京城一年也难得写几封信回家,可是信上也提到了,你家老大厉害呀。
小小年纪已经在京城读书人圈子里边,算是拔得头筹。
写的戏那是唱一个红一个,现在更是得到了陈寒大力支持。
成立了大明工程学院戏剧班,带着城里的戏班子到处唱戏。
以前都说戏子戏子,那也是下九流啊。
可现在在你家老大的带领之下,那些戏子唱出来的都是老百姓们所想看到的,都是那些读书人想要看到的。
读书人也没觉得戏子现在有多么地下九流了。
你家老大绝对是有大功德。
以后啊,要我说别让戏子们供李隆基了,供你家老大才是正道的。”老三晋王笑道。
李隆基因为在后期喜欢唱戏,在皇宫梨园专门供着不少戏子。
所以被唱戏的供奉为老祖宗,从此之后,唱戏这一行,也叫做梨园行。
但是即便李隆基这个皇帝喜欢唱戏,后边戏子们的地位依旧低下。
然而到了如今思想改革上面,陈寒鼓舞朱有燉带着戏班在京城人多的地方唱戏,推广新思想,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推广改革,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
所以老三这才会说这样的话。
老五周王倒没有觉得这是在揶揄自己。
而是真心觉得用读书人的方式,使天下百姓都能够看到改革的变化。
这才是真正读书人应当有的担当。
朱棣这时候笑完了也说道,“还真别说这个陈寒,成了咱老朱家的人之后,没给咱老朱家丢人。
这一年来都看得到,就光是我所知道的,在服被还有火枪兵这方面,这小子立功不小。”
一说到军事方面,老三晋王也是很有发言权,这哥俩,一个在北平,一个在太原,都是边关重镇,都在军事上面举足轻重,所以探讨起来很有共同话题。
尤其是这一年来,除了给东征军培养火枪兵之外,神机营培训出来的火枪兵,给北平和太原各增兵两千,都是火枪兵,都有非常优秀的表现。
即便是骄傲如朱棣和晋王这样的百战将军王,也得对陈寒所提倡的这种新的兵种感兴趣,同时佩服到极点。
周王更是指着大街上面的水泥路面,给两个兄长介绍,“三哥、四哥,你们看看这水泥路面。
按照我家老大所说的,那可是陈寒发明出来的配方搞出来的。
这种水泥,两个优点。
第一,铺上路面之平坦,而且坚固;
第二个优点,不怕被水泡。
两位兄长,你们想一想,这要是咱们大明全天下都铺上了这样的路面,即便是在下雨天急速行军,还有因为下雨天就耽误行军速度的说法吗?”
说着周王更是用力的踩了几脚的水泥路面,“你们踩一踩试试看,其实水泥路面才是现在京城最大的变化。”
燕王朱棣和晋王早就发现了。
可是当他们听完了周王的话之后更加是惊诧万端。
这也是战争之时的利器。
燕王更是想到,如果在北平和太原之间修建这么一条快速道路,那么今后两边的重镇哪一方发生了敌情,都可以迅速增兵。
最重要的是粮草的运输,将会大大减少路上耽误的时间。
他们两个经常打仗,很明白军情如火,战机转瞬即逝。
很多时候不能够去追击敌人,都因为害怕将补给线拉得太长。
一旦被人家截断粮道,就意味着完全丧失战斗力。
一场战争的胜负,往往不是军队的士气有多么的尖锐,也不是武器有多么的先进,更不是各个士兵有多么的悍勇。
就是这好像不起眼的后勤补给最重要。
前方的将士一天不吃饭,都不可能有战斗力。
粮道一旦被人家截断,那就意味着全线崩溃。
所以自古以来打仗都是——三军未动,粮草先行。
燕王朱棣和晋王两个人对视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里边看到了兴奋的目光。
周王也不傻,跟他们讲这些就是要让他们知道,水泥对于边防来说有多么的重要。
只不过他并没有在过多的说什么。
而是带着两位兄长到了三山街口去看自家长子排练的戏剧。
这一出戏剧还是像陈寒之前所要求的宣传改革。
宣传改革之后,百姓们过得有多好。
宣传改革之后,商业提振,百姓们的日子过得更加丰富。
不仅仅是在京城周边,江南地带改革的风气更是高涨。
百姓们看到了其中的好处,商人看到了商机,官员看到了俸禄的加倍,百姓看到了赋税的减免。
读书人看到了另外一条路。
虽然现在整个儒家因为陈寒整倒了孔家,读书人都战战兢兢。
但是京城乡试照常举行,让大家都看到了希望。
正如陈寒说的那样,陈寒针对的是卖国求荣的孔家,并不是孔子所创造的儒家思想。
读书人依旧可以科举入仕,如果不想科举入仕,也可以去考陈寒开设的工程学院。
在工程学院顺利结业,取得了结业证书之后,也可以通过选拔进入官场。
甚至陈寒屡次说过,相较于科举出身之后的读书人,需要到翰林院去再待一个三五年,然后轮到空缺下放。
如今科学教育出来的学生,空缺很大,基层尤其需要这样的官员。
进入工程学院之后,能够获得的机会会更多。
所以很多的读书人,即便是嘴上说着,陈寒打倒孔家是亵渎圣人血脉。
然而他们的身体却很诚实地觉得。
即便是乡试不顺利,那么陈寒的工程学院也是另外一条选择的道路。
燕王朱棣和晋王,以及周王在看完了朱有敦排练的戏剧之后,分外的感慨。
尤其是燕王十分的震惊。
即便是知道陈寒的改革,触动了许多人的利益。
但怎么都没有想到陈寒的改革,居然如此的深入,已经要到达所有人的底线。
甚至燕王朱棣更是觉得,随着陈寒的改革,大明王朝今后的发展,将不会再像之前的朝代那样。
一定会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正在他感慨万端之时。
忽然有人在大街上大喊起来:“侯爷回来了,侯爷回来了,马上要进京了,就在三山门!
听说侯爷从曲阜招到了一大批愿意到工程学院去上学的百姓,那可是从圣人故里招来的学生啊。”
这话就像是一枚炸弹一样在整个大街上炸响……
(本章完)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