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
每每提到三国,总是绕不开曹操这个人物。
三国纷乱,群雄并起,然而最为耀眼的也不过其中几位。
曹操以其复杂之性格、功过之评说,在起承转合的历史舞台上经久不衰。
说起曹操,各有评述。
他身份多重,既是政治、军事家,也是文学、思想家。
战场上,以少胜多、胜不骄败不馁。
用人上,不计前嫌,唯才是举。
文学上,开建安之风,扬豪迈之气。
他以绝佳的人格魅力征服古今,在星辰浩瀚的历史银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曹操生于东汉桓帝永寿元年,字孟德,小字阿瞒。”
“曹操从小就很机敏,但是他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所以当时的人不认为他有什么特别的才能。”
“灵帝熹平三年,曹操通过举孝廉的方式做了郎官。”
“灵帝光和元年,曹操因受其堂妹夫牵联被免职,但于次年再次被朝廷召回,仍任议郎一职。”
“灵帝光和七年,黄巾军起义,曹操被任命为骑都尉。””
“因讨伐颖川的贼寇有功,升迁为济南相。”
“任济南相期间,曹操罢免依附皇亲国戚的官吏,禁止滥设祭祀等活动,使得济南逐渐安定。”
“但当时卖官制度风行,曹操不肯迎合权贵,托病辞官。”
“灵帝中平六年,董卓发动叛乱,废汉少帝刘辩,另立刘协,即为汉献帝。”
“随后,董卓上表推举曹操为骁骑校尉。”
“但曹操因不愿接受董卓的举荐,改名更姓后逃回老家。”
“曹操在逃亡至中牟县时,被当地亭长逮捕,遣送至县里,后因有人为其求情,曹操得以释放。”
“回到陈留郡的曹操散尽家财聚集士兵,为讨伐董卓做准备。”
“献帝初平元年,袁绍、袁术等人号召联合各路诸侯,组成同盟军,以袁绍为盟主,讨伐董卓。”
“曹操以代理奋武将军的身份加入盟军,并且提议袁绍联军立即出兵董卓,遭到联军盟主袁绍的拒绝。”
“于是,曹操独自领兵去攻打董卓,在汴水失利,曹操的军队损失惨重。”
“后因其堂弟曹洪把自己的马匹让给了他,曹操才得以逃脱。”
“献帝初平二年,曹操协助东郡太守平定盘踞在附近的黑山贼。”
“因功封为东郡太守,设郡治于东武阳。”
“此后曹操接连讨伐黄巾军,因镇压黄巾军有功,曹操被迎为兖州牧。”
“任职兖州牧期间,曹操继续讨伐黄巾军,追其至济北,收获降兵三十余万,改编精锐为青州兵。”
“同年,袁绍与袁术之间产生矛盾,曹操联合袁绍多次讨伐袁术,使其败走淮北。”
“曹操的父亲在董卓作乱之际,前往琅邪避难,结果被陶谦杀害。”
“曹操以为父报仇为由,在献帝兴平元年征伐陶谦,征伐期间一直屠戮徐州百姓。”
“在曹操征伐徐州之时,东郡守备陈宫与陈留太守张邈叛变,迎吕布为兖州牧。”
“曹操势力范围仅剩有甄城和东郡的范,形势异常危急。”
“曹操急忙回军攻打吕布,双方胶着对峙了百余日,最终因蝗灾大起各自退兵。”
“随后,吕布又率兵来攻,被曹操出奇兵制胜,击败吕布后的曹操陆续收复各个县。”
“献帝建安元年,汉献帝从长安东归,曹操派遣部下曹洪领兵向西迎接汉献帝。”
“袁术的部将苌奴与卫将军董承想拦截曹洪,未能成功。”
“曹操被任命为大将军,后因袁绍不愿在曹操之下,拒绝接受太尉之职。”
“曹操便将大将军一职让予袁绍,改任司空兼车骑将军。”
“曹操此时手握大权,经常以汉献帝的名义命令各路诸侯行事。”
“建安三年,曹操东征徐州,进攻吕布。”
“在曹军攻势之下,吕布军上下离心。”
“十二月,吕布部将魏续、宋宪等生擒陈宫,归降曹操。”
“吕布见大势已去,下城投降。”
“曹操将吕布、陈宫、高顺等人处死,收降吕布部将张辽以及泰山豪杰臧霸等人,占据了徐州。”
“不久,张绣听从谋士贾诩之计,投降曹操。”
“曹操拜张绣为扬武将军,解除了后顾之忧。”
“曹操经过数年经营,实力大涨。”
孟浩然:曹操手下猛将如云,能打的猛人一大堆,那谁才是曹魏的第一大将。
有实力竞争曹魏第一大将的人选,分别是夏侯惇、曹仁、夏侯渊、张辽。
这四位大将,都曾经为曹魏立下过汗马功劳。
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无可争议的压倒其他人。
但如果非要评价的话,第一个出局的,大概率是张辽。
虽然在这四人当中,张辽的战绩最夸张。
白狼山之战,张辽阵斩乌桓单于。
合肥之战,张辽更是用八百人大破孙权十万大军。
而且,在曹魏集团所有武将当中,张辽是唯一一个进武庙的人!
但这样的张辽,如果和要和其他几人做比较的话,却存在三个缺点。
第一,他不姓曹,也不姓夏侯,不是曹操的亲戚。
第二,张辽加入曹操阵营的时间,实在太晚。
第三,最重要的是,从始至终,张辽在曹魏集团当中扮演的角色,都是一个将军。
所以,张辽虽然能打,战绩也不错,但注定不可能是曹魏的第一大将。
当然,如果说曹魏集团的外姓第一大将,那可能就非他莫属了。
在张辽之后,下一个出局的,大概率就是夏侯渊。
夏侯渊的战绩,其实并没有张辽那么夸张。
但奈何人家是夏侯家的人,当年还没起兵的时候,就替曹操顶过罪。
后来曹操起兵之后,他也一直跟在曹操身边,功劳苦劳都不少。
最关键的是,夏侯渊曾经单独负责过凉州和关中的战事。
尤其是在凉州方向,夏侯渊十个月扫平凉州。
只可惜后来,夏侯渊死在了定军山,而且死得特别窝囊,所以要稍微逊色一些。
要不然的话,夏侯渊其实是有望争夺第一把交椅的。
所以最后,决胜局就在曹仁和夏侯惇之间展开了。
而在这两人当中,夏侯惇的战绩,可能就要稍微逊色一些了。
夏侯惇其实也是打满全场的狠人,曹魏集团立国的主要战役,夏侯惇基本上都参与了。
尤其是在创业初期,要不然夏侯惇跟着曹操去扬州借兵,以及后来兖州之乱力保三县,恐怕曹操根本就撑不到最后。
但问题是,在这些战争当中,夏侯惇很少有独挡一面的时候。
夏侯惇一生当中,唯一一次单独负责一个大方向的战事,就是曹操进攻孙权后退走。
此后,曹操把夏侯惇留在了东线,和曹仁、张辽一起抵挡孙权,督二十六军。
但对于夏侯惇当时的权力到底有多大,是否能全权负责东线战事,以及夏侯惇负责东线的时间长短吗,其实是有争议的。
最后剩下的,便是曹仁。
当年曹操最开始起兵的时候,曹仁便追随了曹操,而且自己募集了上千人。
要知道,最开始的时候,曹操手里总共也没多少人。
而后来,曹魏集团所有的主要战争,曹仁几乎都没缺席。
打徐州的时候他单独领一支军队,打张绣的时候他垫后救了曹操,打袁绍的时候曹仁负责对付侧翼的刘备。
赤壁之战以后曹仁留守江陵,潼关之战曹仁正面战过马超,襄樊之战曹仁死守樊城。
这些战争打下来,曹仁在曹魏集团的声望和地位,几乎已经无可动摇了。
包括曹丕登基之后,曹仁的封邑,也是三千五百户,要比其几个人都更多。
封邑这种东西,有时候基本可以代表这个人在当时的地位。
唯一可惜的是,后来曹仁在濡须口之战当中,损失惨重。
所以,曹操麾下这四位大将,没有任何一个,能够毫无争议的压倒其他人。
但如果非要较真的话,那可能还是曹仁要更胜一筹了。
“献帝建安五年,袁绍率领军队十余万,准备进攻曹操。”
“而此时,刘备占据徐州,与袁绍一同对曹操形成夹击之势。”
“此种情形,曹操觉得袁绍不足为惧,处理刘备才是当务之急。”
“于是曹操率兵进攻刘备,占领了徐州,活捉了刘备的部将夏侯博,俘获了刘备的妻儿。”
“而袁绍那边,犹豫反复,直到曹操大败刘备,返回官渡,始终没有出兵。”
“八月,袁绍大军前后连营步步推进,靠沙堆扎营,东西延伸长达几十里。”
“当时曹操的总兵力不足万人,受伤的人占十分之二三。”
“袁绍大军逼近官渡,曹操在营垒内筑土山挖地道来应战。”
“袁绍军队发动猛烈进攻,曹军难以抵挡。”
“由于官渡相持日久,曹操军队军粮逐渐匮乏。”
“曹操便写信给荀彧,打算撤回许都。”
“荀彧并不赞同曹操此举,并且力谏曹操不要退兵,以免错失争夺天下的良机。”
“曹操在听完荀彧的分析后,听从了荀彧的建议。”
“曹操与袁绍相持了数月,已经兵少粮尽,士兵疲惫困乏。”
“此时,袁绍的谋臣许攸投奔了曹操,劝说曹操进击淳于琼等人。”
“曹操采纳了许攸的计策,便留曹洪守卫大营,亲自率领步骑兵五千人攻打淳于琼,最终大败淳于琼。”
“袁绍得到曹操攻打淳于琼的消息,便派张郃高览等率兵攻打曹操的大本营,结果二人投降了曹操。”
“袁军一败涂地,袁绍和袁谭弃军逃跑。”
“袁绍自从兵败后,发病吐血,不久死去。”
“献帝建安七年,袁绍去世后,治中别驾审配等人假托袁绍遗命,拥袁尚作为袁绍继承人。”
“献帝建安八年,袁尚与袁谭被曹操打败,退守至邺城。”
“曹操听取谋士郭嘉的计策,先行退军,以静制动。”
“袁尚与袁谭二人不顾曹操的威胁,忙于内斗,袁谭不敌袁尚,竟向曹操求援,曹操趁机占领河北。”
“献帝建安九年,曹操为逐一攻破袁氏兄弟。”
“他先和袁谭联姻,增兵援助袁谭攻打袁尚。”
“打败袁尚后,再进攻袁谭,大败袁谭。”
“当时三郡乌桓势力强大,且有一些袁氏残余势力混入其中,并多次入塞为害。”
“为清除袁氏残余势力,献帝建安十二年,曹操听从郭嘉建议北伐乌桓。”
“为解决距离遥远、粮食运输困难的问题,曹操安排董昭开凿出两条水渠解决了军粮供给问题。”
“献帝建安十二年,曹操自邺城发兵,五月份到达目的地锦州。”
“是时,大雨滂沱阻了行军,曹操心急如焚。”
“恰巧,当地人田畴来到曹操军中,为其出谋划策。”
“告知曹操有一条新的通行道路,且愿意充当向导,带大军出发。”
“于是,曹军在田畴的帮助下顺利到达目的地。”
“曹操采取策略迷惑乌桓,假装退兵,然后在乌桓放松防御时,发动猛烈攻击。”“最终,曹操大败袁尚、袁熙与蹋顿、辽西单于楼班等人。”
“袁尚、袁熙兄弟于混乱中逃走,投奔割据辽东的公孙康。”
“公孙康一直自恃辽东远离中原,不愿归降曹操。”
“曹操部将提出攻打公孙康,一举消灭袁氏兄弟,曹操没有采纳部将的意见。”
“九月,曹操率大军从柳城返回邺城。”
“后来,公孙康将袁尚袁熙杀害,并将二人的头颅献给曹操。”
“建安十三年,曹操废三公,恢复丞相制度,并自任汉朝丞相。”
“曹操基本平定北方后,准备南征。”
“七月,曹操假借天子名义南下征伐,进攻荆州刘表。”
“八月,刘表病死,其子刘琮接任荆州牧。”
“九月,曹操大军进至新野,刘琮没有抵抗率荆州之众投降曹操。”
“为抗击曹操大军,孙权与刘备组成了孙刘联军。”
陶渊明:关羽去世后曹操说了10字,司马懿说了9字,两人水平立见高下。
关羽败走麦城,最终被东吴吕蒙所杀。
这个消息一传到曹魏阵营,立刻引发了震动,尤其是曹操和司马懿的反应。
两人简短的话语,却透露了截然不同的思维深度和对局势的洞察。
曹操那天正宴请群臣,酒杯刚举起,东吴的使者便带来了关羽的首级。
坐在堂上的曹操,先是一愣,随即哈哈大笑。
云长已死,吾夜眠贴席矣!
这十个字,简短而直接,吐露了曹操心中压抑已久的恐惧与释然。
关羽,作为刘备的左膀右臂,一直是曹操心头的一根刺。
早年间,曹操曾对关羽有恩,甚至还为了拉拢他,封其为汉寿亭侯。
关羽虽感恩于曹操,却始终效忠于刘备。
这样一个既骁勇又忠诚的战将,曹操心里自然不能不忌惮。
每当夜深人静,曹操都会担心,担心关羽的一举一动,担心他会成为自己霸业的巨大威胁。
而现在,关羽被杀,曹操终于可以安稳地睡个好觉了。
司马懿的反应却截然不同,这位一向深沉内敛的谋士,看到关羽的首级后,并没有表现出过多的情绪波动。
此乃东吴移祸之计也。
仅仅九个字,却让整个大厅瞬间安静下来。
曹操愣住了,随即恍然大悟。
关羽的死,表面上看是东吴为讨好曹魏,送上了一份大礼,但司马懿却看穿了其中的玄机。
东吴此举,是为了挑拨曹魏与刘备之间的关系。
他们希望曹操和刘备反目成仇,最好两败俱伤,而东吴则可以坐收渔翁之利。
司马懿洞察到了这一点,提醒曹操不要被眼前的胜利冲昏了头脑。
若是一般人,可能会被关羽之死的表象所迷惑,认为这是东吴的示好,甚至可能因此对孙权放松警惕。
但司马懿不同,他看得深远,思维缜密。
他不仅看穿了东吴的计谋,更提出了应对之策。
不如将关羽首级厚葬,告知刘备,使其迁怒东吴。
这一句话,不仅巧妙地避免了曹魏与蜀汉的直接冲突,还让刘备将仇恨的矛头转向了东吴。
曹操听完,顿时豁然开朗。
他连连称赞司马懿的智慧,立刻下令厚葬关羽,并派使者将此事告知刘备。
果然,刘备得知此事后,怒火中烧,立誓要为关羽报仇,亲率大军伐吴。
这一局,司马懿不仅成功化解了曹魏的危机,还让东吴与蜀汉的矛盾彻底激化,为曹魏的后续发展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从这两段对话中,不难看出曹操和司马懿的思维差距。
曹操,虽然是一代枭雄,但在关羽之死的刺激下,表现出的却是个人情感上的释放。
他的十字感叹,更多的是出于对关羽的畏惧和对自己未来安全的庆幸。
而司马懿,则站在更高的战略角度,冷静地分析了局势,并提出了长远的应对之策。
这九个字,凸显了他深厚的谋略功底和冷静的头脑。
这场十字对九字的对话,成为了曹操和司马懿智慧高下的鲜明对比。
曹操,虽有雄才大略,但终究是一个充满情感的凡人。
而司马懿,则是一个冷静理智、深谋远虑的智者。
正是这份冷静,让司马懿在三国的纷争中保持了不败的姿态,最终助司马家族夺得了曹魏的政权。
“十二月,刘备与孙权大军逆江而上与曹操大军对峙于赤壁。”
“恰逢此时,曹操军中瘟疫盛行,新收编的水军尚未磨合,将士们士气不足,在与周瑜军队最初作战时被打败。”
“战败后,曹操将水军和陆军会合,抓紧时间操练水军。””
“并命人把船只首尾连接,这样一来船只更加平稳,将士们也不容易晕船。”
“对此,周瑜部下黄盖想出苦肉计,先假意投靠曹操,待曹操来相迎时,再火烧曹营。”
“周瑜采纳了黄盖的计策,最终借着东南风,火烧曹操的战舰与营寨,大败曹操,曹操狼狈出逃。”
“经过此次战役,曹操的军队死伤过半,曹操担心赤壁之战的失败会影响后方政权的稳固,立刻率军回到了北方。”
“献帝建安十四年,曹操回到谯县,他下令建造船只,训练水军。”
“七月,曹军到达合肥,继续南下。”
“此时,庐江人陈兰、梅成反抗曹操。”
“曹操派驻守合肥的张辽领兵平叛,消灭了陈兰、梅成等人。”
“献帝建安十六年,曹操派部将夏侯渊率领军队,宣称攻打汉中的张鲁。”
“因为军队必定经过关中,马超、韩遂怀疑这是曹操的阴谋,目的是想消灭自己。”
“于是,马超、韩遂联合关中诸将共同起兵反曹。”
“最终,曹操打败了关中联军,韩遂、马超等人逃到凉州。”
“随后,经过多次讨伐,消灭了韩遂、马超等人的残余势力,最终平定关中。”
“献帝建安十八年,曹操率领军队从合肥出发,攻打孙权。”
“最后,曹孙两军相持一个多月,曹操无功而返。”
“五月,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公。”
“献帝建安二十年,汉献帝被逼废后,立曹操女儿曹节为后。”
“随后,张鲁率众归降,曹操尽有汉中之地。”
“献帝建安二十一年,曹操被册封为魏王。”
“献帝建安二十四年,曹操亲自率领军队来到汉中,刘备集中兵力扼守险要据点,始终不与曹军正面大规模交锋。”
“汉中地形崎岖,粮曹运输困难。”
“相较于刘备军,曹操军粮草不继的问题更加严峻。”
“刘备军在坚守的同时,还伺机偷袭曹军粮道。”
“此战,曹操损失大量粮草和兵士,士气大降。”
“夏五月,曹操率军队回到长安。”
“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大将关羽率兵从荆州出发,进攻曹操的襄城和樊城,曹操派遣大将军于禁率领军队前往樊城迎战。”
“当年八月,刘备大将关羽乘着洪水泛滥的机会,大败于禁,并将其擒拿,进而围攻樊城。”
“此时,樊城内曹军仅有数千人,城池还被水淹,曹操部下曹仁率领军队在此死守。”
“十月份,曹操率军前往洛阳指挥作战,救援樊城。”
“此时,孙权想趁机夺取荆州,便与曹操相约共同夹击关羽。”
“孙权派遣吕蒙偷袭江陵,而曹将徐晃率大部援军从正面进逼关羽,关羽两面受敌之下,兵败被杀。”
“孙权派人将关羽的头颅送给曹操,曹操感念关羽的忠义,以诸侯之礼安葬了关羽。”
“孙权在樊城之战中与曹操联合,趁机取得荆州,曹操上表汉献帝命孙权为荆州牧。”
“孙权被任命为荆州牧后,派遣使节向曹操进贡,并且向曹操称臣,劝曹操废除汉献帝,自立为大魏皇帝。”
“对于孙权的来信,曹操将其书信给群臣观看,并且表示孙权是想让他在火上烤。”
“而此时,曹操的部下看到孙权的书信,也纷纷劝曹操称帝,被曹操拒绝。”
“献帝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率军回到洛阳,不久便病死,享年六十六岁。”
“曹操去世后,继承其王位的曹丕自立为皇帝,国号为魏。”
“曹操被追谥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范仲淹:袁绍死后,曹操了八年才统一北方。
曹操拿下北方的八年间,只能说选的时机太妙了,各方都被狠狠的牵扯住。
刘表坐拥荆州,占据着东汉末年战略要地,但他性格多疑,缺乏进取之心。
他只是象征性地进攻了一次,刘表便吓得龟缩不前,再也不敢有什么动作了。
而老对手刘备虽然雄心壮志,却屡遭他的打击,手底下没兵的他只好投靠刘表。
但没想到这位优柔寡断,还不给予他信任和支持。
刘备即便有着对局势的把控,想要北伐曹操,但摊上了刘表也只是有心无力。
江东那边孙权也是刚成年就执掌大权,本就处于动荡时期,纷纷造反企图夺取江东拱卫。
好在少年时的他还是很给力的,很快就击退了这些内乱,重新统一了势力。
在解决了事情后他并未止步,将目光投向久未被中央政权有效控制的山越地区。
山越蛮夷作乱已久,他决心彻底平定这些动乱根源,确保江东长治久安。
接下来的几年间又亲自率军,多次出征山越,终于将这些久攻不下的地方纳入版图。
江东一统后开始着手整顿吏治,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
当年父亲孙坚曾被荆州太守黄祖所杀,于情于理都要先报仇。
为报这份血海深仇,他亲自率兵出征,经过两次艰难的战役终于杀死了黄祖。
这一战役不仅伸张了江东的威望,更彰显了孙权已成为一代枭雄的决心与实力。
经过数年的奋战,终于平定了江东的内忧外患,为迎接未来更大的挑战做好了充分准备。
尽管如此他仍在为日后抗曹做着准备,稳固自家地盘来积蓄力量。
在这八年间,三人或因性格局限,或因实力不足、内忧外患,都未能在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只能眼睁睁看着曹操的地盘一直扩大,却没一人敢上前阻止。
而他能够如此放心的去收复北方,少不了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就是官渡之战。
这场战役的胜利,他虽然击败了袁绍,但并未彻底击垮他,当时就他体量最大。
在河北经营多年根基稳固,他一时也是难以撼动,之后在仓亭又一次击败他。
只能说他虽然战败,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很快稳住了局势,在河北依旧占据优势地位。
直到袁绍病逝,儿子争夺家业,兄弟内斗,这才让他看到了彻底占领河北的机会。
从之后的7年,他先后五次挥军北上,发动大规模的征伐行动。
这一时期也是他一生中最危险的时刻,不仅要收拾河北的那边的势力,还要小心境内的叛乱。
而就是这个情况,各方却没一点动作,只能说这时机把握的太好了。
在这场艰难而漫长的征途中,他愣是凭借着自己的能力一点点蚕食。
终于逐步占领了河北,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只能说这八年间,大家都在各忙各的,先整顿好自己的摊子,很默契的都没动兵。
可这却让曹操给乐坏了,就这种局势下,还用了8年的功夫才吃掉了北方。
只能说当时的袁绍哪怕定下合适的继承人,也不会成后来那番局面。(本章完)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