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章 枢密院和政务院

小说:崇祯重振大明 作者:凤凰北斗
    第405章 枢密院和政务院
    西南奇捷的消息,虽然没有被正式公布,有心人却都知道了。
    他们惊叹于这次大捷,更惊讶于朱燮元被调任兵部尚书、督师长城边务。
    一个外出的督师,按理说在朝堂上引起不了多少注意。就像孙承宗这个大学士出任辽东督师后,在朝堂上面就基本没有多少影响力。
    但是朱燮元这个督师却不同,他是被皇帝允许每月回京的。
    而且长城督师的驻地密云距离京城并不远,完全能很快往返。
    这让很多官员认识到,朱燮元的兵部尚书身份,会对袁可立这个兵部尚书,带来很大冲击。
    很多人都期待袁可立的反应,认为面对韩爌的步步紧逼,这個曾经拥有首辅权力的人,不会轻易忍耐。
    没让群臣失望,刚刚进入十月,袁可立就上了一份奏疏,请求设立枢密院。
    在这份奏疏之中,袁可立阐述了重设枢密院的必要性,并且建议把枢密院和兵部分立,分掌军令军政。
    这桩在京城流传已久的传闻,如今终于落地。
    韩爌作为大学士,是最早看到这份奏疏的人之一。
    看到奏疏之后,他就敏锐感觉到,这里面有皇帝的手笔。
    袁可立为枢密院设置的各个部门,非常有皇帝的风格。凭袁可立的脑子,根本想不出这些。
    想必是皇帝和袁可立商议已久,如今正式提出来。
    作为东林领袖,又在内阁中担任次辅,韩爌就任之后,已经渐渐掌握了次辅的权力。甚至因为独立票拟权,在侵蚀原本属于首辅的权力。
    不过他也没有做得太过,因为黄立极这个首辅,正处于躺平阶段——
    早在去年,黄立极就在朝堂上承诺,最多再干两年。
    也因此换来了东林党默认,没有下死力弹劾他这个阉党留下来的首辅。
    韩爌作为东林党现阶段的领袖,自然不会在黄立极的任期还剩下一年时,和他起大争端。
    再加上黄立极为人颇为识趣,除了皇帝规定的必须由首辅承担的责任外,他是能推就推,丝毫不在乎首辅权力流失,图谋独揽大权——
    对他来说,不争不抢的话,紫阁贤臣席位已经基本确定。
    反而是争权夺利的话,有可能引来皇帝和群臣厌恶,失去名列紫阁的机会。
    黄立极自知没有成为紫阁功臣的可能,多做事反而出错,所以他现在完全是躺平,当一个摆在台面上的工具人。
    韩爌面对这样一个几乎无欲无求的黄立极,真不敢轻易和他起争端。只是暗戳戳地争夺一些权力,提高自己的影响力。
    现在,他的做法引来黄立极小小的反击,袁可立的《请设枢密院疏》,就被黄立极安排他写票拟。
    面对这份奏疏,韩爌真有些为难。因为他已经把下一任首辅视为囊中之物,当然不愿意枢密院这样分出去。
    毕竟按袁可立的设置,枢密院完全是独立衙门,能和政事堂并称,可以和现在的内阁六部并列。
    但是这份奏疏,又明显有皇帝的手笔。
    他是打着“以威福还主上”的旗号上台,如果对皇帝的想法置之不理,明显会失去圣心。
    再加上枢密院的设置,符合他喊出的“以政务还诸司”。这让他在反对时,根本没有底气。
    所以,韩爌斟酌之后,写了一个模棱两可的票拟。大概意思是这件事关系太大,臣子不敢擅专,需要皇帝圣裁。
    其他大学士的意见,大体也是如此。他们都不想内阁在军事上的权力被剥夺,但是又不敢明确表示反对。
    朱由检登极一年多,已经在朝堂上树立了权威。不断被削权的内阁,根本没有底气反对。
    但是他也没有专断,对这样的事情,决定举行廷议。
    廷议之前,他还召集大学士、九卿、小九卿、四辅大臣、资政大臣等官员,让他们在武英殿中,畅所欲言讨论。
    徐光启是大学士中仅有的支持枢密院创立者,但他同样认为按照袁可立的设置,枢密院权力太大,必须有其它衙门牵制:
    “臣观前宋之制,与枢密院对掌大政、并称东西二府者,为政事堂。”
    “臣以为要建枢密院,则必须建政事堂。”
    “否则枢密院一家独大,朝堂有失衡之危。”
    这个提法,是在冒着风险的。因为政事堂又被称为中书门下,执掌的大臣被称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
    这两个职位,都是所谓的宰相,是太祖明令不许设立的。
    如果是在朝会上提出,一定会有科道官员弹劾,让徐光启只能谢罪。
    好在今日是朝堂大臣讨论,皇帝又明令畅所欲言。徐光启这个说法,并没有引来责难。
    但是设立政事堂的提议,仍旧让其他大学士不满。
    因为这样是能和枢密院并立了,但是内阁和六部,也彻底失去了插手枢密院的权力。
    所以韩爌说道:
    “臣以为设立政事堂不妥,不当违背祖训重设宰相。”
    “以臣之见,枢密院能够设立,但是品级不应太高,应当等同都察院。”
    “都察院由左右都御史掌管,枢密院可设左右枢密使。”
    “其下枢密同知、枢密佥事、枢密同佥等官,同样降低品级。”
    这是他想出的办法,把枢密院级别降低,让内阁仍旧有插手的权力。
    毕竟都察院虽然是独立衙门,但是左右都御史的地位,明显不如六部尚书。
    如果枢密院和都察院级别相当,那就对内阁构不成威胁。
    甚至枢密使的地位,可能还不如兵部尚书。
    面对这种情况,袁可立道:
    “五军都督府是由大都督府而来,大都督府则是源自枢密院。”
    “如今左右都督是正一品,都督同知是从一品,都督佥事是正二品。”
    “其官职来源,是国初枢密院的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佥枢密院事、同佥枢密院事。”
    “故而袁某提议设立的枢密使,为正一品。枢密同知从一品、枢密佥事正二品、枢密同佥从二品。”
    “韩学士将枢密使品级降低,让枢密院如何面对五军都督府?”
    一个正一品的衙门,和正二品的衙门地位截然不同。
    袁可立想成为真正的枢辅,就不会任由韩爌压低枢密院级别。
    但是正一品的衙门,级别实在太高了。可以说已经到顶,没有衙门能压过它。
    如果枢密使真被设为正一品,除了首辅之外,就没有官员能压过他。
    甚至弱一点的首辅,都可能不如枢密使。
    所以内阁那边,纷纷反对把枢密使定为正一品。
    六部尚书,对此也不大乐意。
    面对这种情况,朱由检决定折中,向群臣道:
    “既然如此,朕决定左右枢密使空置,枢密院由枢密同知管辖。”
    “兵部尚书加枢密同知或枢密佥事衔,参与枢密院事。”
    “众卿以为如何?”
    这个提法,让群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没有直接答应。
    因为答应的话,就代表着枢密院设立的事情已经确定,如今在讨论级别。之后举行的廷议,完全只是过场。
    所以他们面对皇帝的询问,没有一人回答。
    吏部尚书杨景辰见到有些冷场,说道:
    “既然左右枢密使空置,为何不直接废除,将枢密院定为从一品衙门。”
    “臣以为这样设置,更加合乎情理。”
    朱由检笑着说道:
    “空置的意思不是不置,而是平常不任命。”
    “但是如果有人立下大功,例如孙督师平定建虏回朝,必须要有枢密使这样的正一品官职酬功。”
    “平常的时候,则是由从一品枢密同知,负责执掌院事。”
    事实上,在决定设立枢密使的时候,他就没打算把这个职位轻易授出去——
    枢密使权力太大,他这个皇帝反而不放心。
    之所以设立枢密使,是为了把枢密院级别提上去,能和内阁相对。
    袁可立也是这个想法,甚至有“取乎其上,得乎其中”的念头,做好了降低枢密院级别的准备。
    群臣听到皇帝这么说,很多人暗暗点头,认为一个实际从一品的枢密院,勉强可以接受。
    袁可立如今加衔弼政大臣,级别就是从一品。虽然比其他九卿地位略高,却也高不到哪里去。
    而且九卿也需要一个领头人,帮他们抗衡内阁。如果在六部之外的枢密院任职,那就更让人接受了——
    需要的时候,拉出枢密同知抗衡内阁大学士。不需要的时候,就把枢密同知的权力挤回枢密院。
    这对九卿来说,可谓再好不过。
    他们这么想着,内阁大学士则感觉到不妙。因为枢密同知的设立,会让九卿有一个明确的领头人。以后内阁的权力,明显会受冲击。
    韩爌急忙说道:
    “陛下设立枢密院,自然能够把握什么时候任命枢密使。”
    “但是后人无知,可能会轻易任命枢密使。”
    “臣恐朝中出现权臣,以后无人能制。”
    朱由检微微点头,觉得确实可能会发生这种事。
    毕竟不遵祖训的皇帝,那是多了去了。
    如果大明的皇帝都遵守祖训,朝堂制度就不会是现在这样子。
    后代皇帝违背他定下的制度任命枢密使,确实是可虑的事情。
    所以他思索之后,想出一个办法,向负责重制礼乐的刘宗周道:
    “朕想把枢密使的任命权力交给国会,先生以为如何?”
    “以后枢密使若任命,除了皇帝提议、朝会通过之外,还需要国会五分之四通过。”
    “先生认为这个办法如何?”
    这是让国会把关,也是在增加国会的权力,刘宗周高兴地道:
    “若是如此,当可让权臣绝迹。”
    “未来国会设立后,必不让权臣出现。”
    群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终于没话说了。
    如果有人能让五分之四的议员通过,不是立下大功,就是已完全掌握朝廷权力。
    面对那样的权臣,枢密使的虚名算什么,而且首辅在名义上还排在他前面。
    不过即使如此,群臣还是给枢密使增加了各种限制。
    一是任期最多三年,而且不得连任。
    二是枢密使任命时,必须左右枢密使同时任命,一起执掌枢密院,以便形成制衡,不让枢密院出现权臣。
    朱由检对这些一一采纳,让人加进枢密院设置条例里。然后又向群臣道:
    “这样看来,诸卿是同意设立枢密院了?”
    “要不要在武英殿举行廷议,决定这件事情?”
    有廷议资格的官员,如今大部分在殿中。朱由检嫌举行廷议麻烦,想要让他们当场定。
    但是这个想法,遭到群臣的一致抵制。
    廷推被改在朝会上由皇帝盯着举行后,已经几乎完全被皇帝操纵。
    廷议这个制度,他们可不想让皇帝参与。
    纵然这次的廷议、下次的廷议……都可能是走过场。群臣也要维护这个制度,等待下一位皇帝。
    朱由检对此无法,有些后悔去年没有把廷议和廷推一起改。
    但是廷议若改为皇帝盯着,那就和朝会几乎没区别。
    所以他想了之后,还是没有强求。为这种不经常举行的议事,和朝臣对立起来不值得。
    更何况他已经想好了,以后要把廷臣集议,改为在国会举行,方便资政大臣等臣子一起参与。
    那时朝廷大臣为了防止国会插手朝政,可能会主动要求皇帝,减少举行廷议。
    就在朱由检想着这些的时候,忽然又听到韩爌道:
    “枢密院和政事堂在前宋被称为东西二府,如今政事堂不宜设,臣以为可设政务院。”
    “各个跨部门委员会,皆可以政务院名义施政。”
    “地方布政司和政务署,当遵从政务院令。”
    群臣听得惊讶,继而想到了韩爌反对设立政事堂、又提议设立政务院的原因。
    一是政事堂又被称为中书门下,设立政事堂相当于重设宰相,和太祖留下的祖训违背。
    二是政事堂设立后,就得设同平章事、参知政事执掌,那才是实际的宰相,内阁会分被分职权。
    当然,内阁大学士也可改任同平章事、参知政事,但是那样就彻底成了政事堂的一员,丧失了插手枢密院、都察院的权力——
    对于内阁大学士来说,他们还不愿意自己的权力被局限在政务呢!
    所以韩爌提议设立政务院,不设执掌院事的大臣,而是以专门委员会,负责跨部门协调。
    这些专门委员会中,都有大学士秉笔票拟。内阁能通过委员会,插手政务院事务。
    而且还没有被归入政务院,以后仍旧能插手枢密院、都察院。像是戡乱委员会若保留,内阁就能插手枢密院。
    可以说,这个设置若通过,内阁就仍旧能高高在上。政务院、枢密院、都察院这三院,则是在下面相制衡——
    即使枢密院品级再高,对内阁的威胁也有限。
    想明白这一点的臣子,对韩爌赞叹不已:
    这是用皇帝提出的制度,扩大内阁权力。
    (本章完)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腐文书,免费小说,免费全本小说,好看的小说,热门小说,小说阅读网
版权所有 https://www.fuwenshu1.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邮箱:ad#taorou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