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6章 嗯?还能如此?

小说:崇祯太子 作者:无原盒
    第476章 嗯?还能如此?
    朱慈烺对两淮的态度非常明确,打下一城便得清算一城、掌握一城,万不能再似过去那般由着地方肆意妄为。
    这倒不是他对两淮有什么偏见,说到底种什么因,得什么果。
    两淮不单在鞑子南下之时望风而降,其后更是竭尽所能为鞑子提供军资,成了南明覆灭的因素之一。
    据记载,多铎进逼扬州之前,仅一韩姓士绅便向清军进献了白银三十万两。
    与之相比崇祯十六年整个扬州仅交了二十万六千二百七十五两的税,却不知鞑子入主中原之后他能得了什么好处。
    很明显,两淮对于清廷的态度与其他地界完全不同。
    便拿江苏来说,这地方虽也望风而降,但此地百姓对鞑子的反抗却贯穿整个灭明战争,全不似两淮那般上层降了之后下层百姓亦毫无反应。
    如此情形之下,朱慈烺的这番举动自也得到了大多数朝臣的支持。
    最终,以刘世荣为代表的胥吏不光将各个衙门全都捏在手中,借着检举逆贼的机会也将大些的地方势力彻底扫平。
    此等施为对大明而言自然大有裨益,不仅朝廷对扬州、高邮等州府的控制力大为增强,国库亦有了一百三十多万两的入帐,但真正让朱慈烺在意的却是暗地里的潜移默化。
    故老之前,官与吏之间并没有太过明确的分别,总体上来说便是权责大的位置被势力大的家族垄断,权责小的位置被势力小的家族占据。
    后来有了科举,而这科考的内容又被世家大族所垄断,在绝大多数平民百姓和小家族无法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府的情况下,大家族为了垄断权力便逐渐将官与吏彻底分到了两个层面上。
    不得不说,科举虽在一定时期起到了收纳人才的作用,但随着纸张、印刷等技术的逐渐扩散,大家族对知识的垄断亦在一定范围内遇到了困难,好几年才能收纳进几百人的科举考试已不能起到原本的作用,这条路便也逐渐成为了大家族垄断权力的另一种方法。
    事情发展到这样的程度,科举改革自已刻不容缓,但打碎一个旧的本就难到了极点,建立一个新的更是如登天一般,朱慈烺虽有后世见闻的加持,在面对当下局面时却也踌躇了好一阵子。
    莫看他自掌权之后就不断对地方势力痛下杀手,但那几次都有能放到明面上的理由,落在旁人眼里不是皇帝打压不臣,就是带着些个人恩怨,与阶级斗争、动摇国本之类的事情却扯不上半点关系。
    由此,当他收拾梁家父子时,应天诸官皆都冷眼旁观;当他剿灭杭州叛乱时,浙江的大部分地方势力也都毫无反应。
    再似由阮大铖遇刺引起的那番,由刘宗周引起的这遭,哪怕大明皇帝变着法对世家大族动手,却都能算是阶级内部的矛盾,面对的反抗自也在可控范围之内。
    科举一事终非寻常。
    若在宋元之时,他大抵只需下上一道诏书将科举名额大幅扩大,待候补官僚多到一定程度之后再将这些人全都安置在胥吏的岗位上。
    届时这番政令虽会遇到些高级官僚的反对,但面对成千上万空有功名却无权责的读书人,这点反对的声音当也能直接忽略。
    可大明却不比以前,因着朱重八早年的遭遇,胥吏的地位真可谓是一降再降。
    待到此时,胥吏不仅已如乐户、丐户一般成了贱籍,其子孙后代还不能参加科举,若想将官吏合二为一,恐怕朱慈烺这里皇命一出,哪里便得防着易燃、易融了。
    倒也是朱慈烺晓得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早前他便以安置伤残士卒为名建了个毫不起眼的咨议局,后来参与了江南战事的伤残士卒全部安置妥当,他便将应天的胥吏也一道安顿了进去。
    倒也是这些人在应天被围时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对他们安置在士林眼中便等于酬功,引起的波澜大抵也只在陛下念旧之上。
    再往后咨议局打着核验胥吏的名头在会试的同时悄咪咪搞了一波考试,虽也有有心人将其看在眼里,但这毕竟是发生在胥吏圈子里的事情,自也不会有人冒着触怒陛下的风险步刘宗周后尘。
    事情发展至此便到了图穷匕见的时候,哪怕朱慈烺已经用对江北的战事、对淮东的清算和对诸官的强硬分散了朝臣们的注意力,但当一个个胥吏成为扬州、高邮等府州县的实际掌权人时,乾清宫的暖阁还是等到了数名重臣的联袂拜见。
    “陛下,江北正在战事之中,以胥吏掌管地方自能算作从权,可若等到局面平稳却还得靠科甲正途出身者为妥,否则以胥吏之奸猾势必为祸地方酿成大患啊。”
    看着徐瑜从语气平淡说到声泪俱下,朱慈烺嘬了嘬牙子却不知该说些什么。
    当初他能顺利掌握应天驻军,徐瑜自是功不可没,若换任何一人,就算不仗着这份功劳肆意妄为,给自家划拉些好处却也是难免的。
    可这位老臣在新皇登基之后并没有仗着救驾从龙之功如何张扬,反倒是整日缩在督查院里提前过上了退休生活。
    朱慈烺知道,徐瑜这是不想因一些琐事让他为难,他自也做好了传下君臣相知这种佳话的准备。
    可预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是,当这位出身国子监的老臣察觉到自家陛下的某些意图之后,这劝谏也便随之而来。
    “徐先生,快起来,这几日天气转凉,莫入了寒气。”
    一声招呼之后,周全立时便快步走到徐瑜身前,而这老臣也没搞什么“不答应就不起来”的戏码,待周全将手搭来之后便自地上起身。
    只是
    “陛下,老臣知道您自应天便惯用胥吏,应天的胥吏也未负了您的期望,可这普天之下何止万千胥吏,其绝大部分都是欺下瞒上之辈,实当不得重用啊!”
    不得不说,依着当下的情况来看,徐瑜所言并没有什么错处。
    就拿刘世荣所在高邮来说,衙门里的各方主事就没有一个干净的。
    他们先是互相勾结将账目做了个严丝合缝,后又布下了第二道屏障,准备将所有事情都推到前任知州和鞑子身上。
    若非刘世荣也是胥吏出身,似这等布置当要将毫无从政经验的流官给哄得一愣一愣,朝廷对地方的管辖自也无从谈起。
    可话说回来,这正说明了当下官员任命的弊病。假如每任主官皆都是对衙门运转了如指掌的,胥吏欺下瞒上的事情如何会成了衙门里的常态?
    “徐先生误会了啊!”
    就当徐瑜的全部注意都放在对胥吏的使用上时,朱慈烺却长长地叹了一声,随即徐老先生一脸不解,他便在出神了三五个呼吸之后说了起来。
    “朕在四川时曾听过一事,说是张献忠开科取士之时有一老童生中了探,其在卷中曾言:西蜀一隅之地,游其中者如井底蛙耳,不足以大有为也。”话到这里,朱慈烺便从龙椅上站了起来,待在阁中走了两步才又接着说道:“依朕所想,这老童生所言可谓立国良策,若献贼能够采纳,于我军与鞑子血战之时相机东出,那这西南便得是另一番光景。”
    话音入耳,徐瑜虽不知自家陛下缘何说到这里,但那老童生所献之策确有可取之处,他也便缓缓点了点头。
    “徐先生,这只是一个连秀才都中不得的老童生啊,若我大明能将诸如老秀才、李自成、张献忠这样的人才全都纳入囊中,那我大明还会有甲申之变吗?”
    话说到这里,朱慈烺的双眼却已略略发红,也不知是想到了先帝城破自缢的惨烈,还是其他什么缘由。
    这样的表情落到徐瑜眼中,他自也不能再说什么,但到现在他还是不太明白这两件事情之间有什么关联,也只能出言劝解。
    只是他的言语方才吐出小半便见自家陛下摆了摆手,随即便听朱慈烺的话语声传了过来。
    “徐先生,朕要说的不是这些,我大明虽富有四海,但官位却有定额。
    这么多年下来便连进士都不见得能放了实缺,似举人、秀才这些更只能在冷板凳上白白蹉跎年华。
    若能将胥吏所占之位腾予那些寒窗苦读的学子,我大明如何还愁不能中兴?!”
    随着朱慈烺的话语逐步递进,徐瑜的眼神亦从忧愁变得神采奕奕。
    只是大明的胥吏何止万千,这些人世代相传亦在地方有着根深蒂固的势力,若真按陛下所言,那这些人如何能应?
    心念及此,那抹愁容又挂到了徐瑜脸上,随即他躬身一揖,待起身之后才开口言道:“陛下所思确为治国良策,只是要夺了胥吏们的位置必然会引起剧烈反弹,届时总难免引起一番波澜啊。”
    “无妨,此事朕已想明,夺位之事并不急在一朝一夕,朝廷完全可以先将某些职位赋予一定品级,再将其人留于原位,待过上几年这些从胥吏转来的官员老的老、退的退,自然能腾出大把位置让朝廷增加科举名额,只是”
    朱慈烺的言语让徐瑜不由一阵心动,他在国子监待了大半辈子,自然知道有不少品学兼优的学子无缘为朝廷效力。
    可当他正有心憧憬一番之时,朱慈烺却突然来个转折,如此情形之下他自又生了疑惑之心。
    “陛下可还有为难之处?”
    “嗯,胥吏近乎贱籍,朕只担心腾了位置士子们也会心有疑虑啊。”
    话音初入,徐瑜多少也有些不以为然。
    说到底,官位就在那里,你不靠过去,自有人会抢着过去,更何况占了位子便等于有了更进一步的可能,与其站在外面看着朝廷里的熙熙攘攘,倒不如先将自己挤进这个圈子,总算也保有了一份希望。
    不得不说,徐瑜的想法当是代表了大多数人,可当他真要劝解一二之时,脑海中却不由浮现出了那些自视甚高的年轻人,随即那不以为然便逐渐消散,一阵担忧便也显了出来。
    将时间无限拉长自然是之前所想的结果,可在最初施行之时总难免有人磨不开面子,进而裹挟了旁人。
    当然,这么一点阻力自然算不得什么,但于朝廷而言,这里有一点阻力,那里又有一点阻力,拢共下来这阻力便得如大山一般难以撼动,朝廷行事便也寸步难行。
    这却得想个办法,总不能让好好的一件事情成了朝廷的负担。
    心念及此,徐老先生的思绪便急速转了起来。
    只是他教了大半辈子的学生,却从未转过这等心思,哪怕已到了绞尽脑汁的地步却还是想不到半点缓和之法,这暖阁里也便陷入了沉默之中。
    “不过朕倒也有个法子。”
    “哦?陛下果然才思敏捷,老臣这里却还毫无头绪啊。”
    眼见徐瑜如此奉承,朱慈烺心里终还是有些不好意思,可这事情于大明而言却也称得至关重要,他那点不好意思只在须臾之间便已烟消云散。
    “徐先生可曾看过这些日子的邸报?”
    “啊?这老臣倒也看过几次。”
    嗯,没看过。
    看来这位老先生是真打算功成身退了。
    徐瑜的表现立时便让朱慈烺晓得了隐藏在话语之后的实情,不过对上这位老先生他倒也不会因此责怪,待于心中捋了捋说辞便将有关邸报的情况细细说了一遍。
    约莫柱香功夫,徐老先生终于明白了现在的邸报与过去有那些不同,只是他这等老学究总还是觉得将这些官府文案传到民间有些不妥,心里自也略略生了点不满。
    不过话说回来,此时要说的事情却比一小小的邸报重要了千万倍,待朱慈烺话音落下,他便目光灼灼地等待着之后的言语。
    “朕想着这等事情总还要让士林明白朝廷的苦心才好,莫不如徐先生以自己的名义在发往县一级的邸报上论一论朝廷增加取士名额的必要和难处。”
    “嗯?还能如此?”
    (本章完)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腐文书,免费小说,免费全本小说,好看的小说,热门小说,小说阅读网
版权所有 https://www.fuwenshu1.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邮箱:ad#taorou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