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有贼心,没贼胆
谭昌源打死都没想到,自己有朝一日竟能见到当朝太子。
在与温家老爷商量完货源之事后,他便打算在那华亭城里先住上几日,等外间战事稍再行回返。
那时有关此次出海的诸般事务都已安顿妥当,他便也逗留城中拜访了几户人家,算是拓展拓展人脉,联络联络感情。
可谁曾想这般消停只持续了一日多些,便传来了清军战败的消息。
天可怜见,那可是四万大军啊。
便是被围,谁又能想到只这两三日功夫,一路势不可挡的百战之师不但落了个全军覆没的下场,就连大清的和硕贝勒亦死在了此战之中。
情势急剧逆转与旁人而言大抵也不会有太大影响,但对谭昌源来说却代表着很可能需要重新打点上路之中的关窍。
不过此事本身倒也算不得什么,毕竟他们在明廷中的人脉要比在清廷那边多得多。
若是放在早先,他只需等待朝廷的任命下来,再按着那任命逐个打点便是了。
只是现在已至七月,眼巴巴就要到适宜出海的当口,若真就这么等下去,说不得便要误了时辰再等明年。
如此情形,他也不得不往明清两军交锋的中心走上一遭。
最终在一番机缘巧合之下出现在了大明监国太子殿下的军帐之中。
“学生谭昌源拜见太子殿下,愿太子殿.”
“免了吧,说说你出海的事。”
战战兢兢地入了军帐,谭昌源也不敢抬头看人,只行了一步便按着往日所知行起了大礼。
他自是好奇将鞑子打得落流水的太子殿下到底是何模样,但朝廷规制并不允许他这等人物抬头打量太子殿下,他也就只能将全部心思放在于心中练了多次的大礼上。
只是上位者的心思总是难测,他这里才拜了一下,那里便听见了殿下的声音。
若是身前换成是某位中丞、部堂,那他谭昌源也就顺势起身按着所问应答了。
便是换成某位阁老在前,他也有自信能够对答如流。
可现在坐于帐中的太子殿下乃是天策上将一般的人物,他不但挽了狂澜,更用一次次兵戈之事将局面生生转了过来。
在他面前这谭昌源便是再有千般自信又如何能施得出来?
如此一来,当被打乱心中规程之后,他便有些手足无措地愣在原地,直到朱国弼在一旁轻轻提醒一声才反应了过来。
“禀殿下,国公曾予学生说过殿”
“旁的不用提,只管说说海上贸易便可。”
按着原本想好的说辞,谭昌源这一番话要起到的作用当是隐晦地让太子殿下知道这二十万与保国公之间的关系。
可这里才开了个头却又被殿下打断,直让他心中一阵无奈。
不过这次他到也没如先前那般无措,毕竟涉及到自家研究了多年的事务,他只是略一组织便用最简练的语言说了起来。
“殿下,我大明物产丰富,百姓心灵手巧,所产之物不管为何皆是蛮夷所需,因此便有蛮夷不远万里前来求取。”
闻得此言,朱慈烺心中一阵无奈。
这些他自是知道的,若是只论大面,他甚至比在世的任何人都要清楚大明的海上贸易。
大面上的东西自是极其有用,它不但能够作为战略层面的指导,更可让人轻易看穿错综复杂的局势。
毫不贪功的说,朱慈烺能够力挽倾覆,凭的就是他于大面上看出了清军的破绽。
只是大面上的东西虽然有用,但却需要更低层次的支撑,若是将它单独拎出来,恐怕除了当做聊天打屁时的谈资之外却是半点用处都无。
便拿初至此界之时来说,若是没有兵卒和胥吏的支持,就算他知道清军不会全力进攻应天这等大城,又如何能抗得过那夜的突袭?
所以,当谭昌源将平素里应酬各路官员豪强的那套说辞摆在朱慈烺这里时,自然也就没了往日那种效果。
“说细一些。”
“殿下,我大明海上商路分为东洋、南洋、西洋,每一条皆有巨大不同,若事无巨细全都报予您知晓,却也得上几日功夫。”
初入帐中,谭昌源因为巨大的身份差距和太子殿下惊人的战绩而失了往日的从容和淡定。
可现在涉及到了他所擅长的领域,便是自身气场还受到压制,但思维却已比先前敏捷了不少。
“说说近些年的变化吧。”
闻得此言,朱国弼倒还没什么反应,但谭昌源却似被惊到了一般直接抬起头往那少年处看了过去。
变化。
稍有常识之人都明白事物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但于海贸而言,这几年的变化却似翻天覆地一般,几让他这等老商不能适应。
但对大明上下而言,虽深受这变化之影响,但却无一人关注到此节。
这般情形之下,当这等问题从太子殿下口中问出之时,他谭昌源又如何能不惊讶?
“放肆!”
“无妨,本宫这里没那么多规矩,”朱国弼的呵斥声刚出,朱慈烺便摆了摆手,待见帐中所跪之人又将身子伏于地上,他便和气地说道:“谭先生起来回话。”
什么是礼遇?
对谭昌源而言,能够在太子殿下面前站着回话便是天大的礼遇,饶是他一身见过不少达官贵人,用过诸般奇珍异宝,可当这一声“起来回话”入耳之时,他亦难免心潮澎湃。
“谢殿下,”高声道谢之后,谭昌源便站了起来,此时他的脸上已不见半点紧张,只存着庄严与肃穆,显然已将之后的应答当做了“上报君恩”的方式。
“这些年诸洋皆生波澜,商路却也不甚通畅了。”
以此为开场白,谭昌源便将自己所了解到的“变化”细细说了出来。
早些年的海上贸易可谓真正的一本万利,只要能将货物运到彼处,便能运回比货物本身还要重的银子。
可这些年的情况却急转直下。
西、南二洋因红毛鬼和弗朗机人的争斗而使商路受阻,东洋那里更是干脆切断了与大明的贸易往来。
如此情形之下,海贸买卖便日渐难做,若非各处都需要一定量的大明货物来维持最低需求,恐怕大明对外的商路都会彻底断绝。片刻之后,谭昌源又极其简短地将大明对外贸易的现状说了一通,朱慈烺也终于将诸般事情与自己所知联系到了一起。
东洋那里说起来倒也简单,现在他们那所谓的“战国”时代已经结束,正是德川幕府当政之时。
战争结束,物资的消耗自然会减小,再加上小本子担心西方人带来的天主教,德川幕府索性颁布锁国令,严格限制外贸。
西洋那边的情况就要比谭昌源说的复杂多了。
此时正处于西班牙人海上霸权的最后阶段,不管号称海上马车夫的荷兰人还是未来的日不落帝国都在不断对其发起挑战。
这带来的最直接结果自然是双方与大明的贸易受到剧烈冲击,但若以后世眼光来看,此等事情给大明带来影响却远不止商路断绝那么简单。
由于自古以来华夏都将重心放在陆地上,所以对大海的探索基本也只停留在民间阶段,大明的七下西洋虽然颇有成效,但由于未能形成稳定的利益链条也只属于昙一现而已。
所以当整个世界因海路的拓展而被紧紧连在一起时,华夏却从未生出所谓“全球化”的意识。
如此一来,便无人能够明白由于商路断绝而导致的白银停止流入到底在大明的崩溃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其实中国是缺金少银的。
长期以来,华夏历代王朝一直用铜来做为主要货币,秦汉时期的什么一掷千金,这里的金其实就是黄铜,并不是真正的黄金。
待到海贸昌盛之后,海量的白银自各处流入华夏。
由于其各种优点和一定的稀缺性,自然获得了朝廷与民间的喜爱,而铜钱的地位也在张居正变法之后真正被白银所取代。
这本算得因势利导,但由于眼光问题,大明朝廷却忽略了其中的巨大劣处。
那就是那就是铸币权不在朝廷手里,经济兴衰被人卡脖子了。
如果白银一旦无法像之前那样流入,那明朝就会无钱可用,那社会经济就是发生通货紧缩,进而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
换做现代国家大抵会穷尽其法对冲危机,但这个时代的大明朝廷哪里有应对如此危机的能力?
经济崩溃自然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了。
不过对现在的朱慈烺而言,就算知道了又能怎样?明白了又有何法?
难道他还有本事在內敌未靖之前再向海外派兵?
所以,当他完成对面前这位谭昌源的考察之后便将自己的真实目的表露了出来。
“听闻安南、暹罗一带盛产稻米,若购至江浙,却不知需得多少销?”
若在来到这里之前,朱慈烺打死都不会想到自己能说出这等话来。
鱼米之乡,鱼米之乡,自然得有鱼有米。
可自打海贸兴起之后,江浙一带所种作物便由粮食换成了桑一类的经济作物。
漫说隆庆开关之后,便是嘉靖年间亦得从其他地方调拨方才能补上缺口。
此时就更不用说了,由于战乱,粮食的减产是可以预见的。
其他地方到现在都未曾明确表示对小朝廷的态度,调拨更是没了指望。
如此情形,若要江浙地区不发生大规模饥荒,除了把主意打到海外,他哪里还有旁的法子?
“回禀殿下,那些地方粮价的确要比我大明便宜不少,但运至内地需得多少销,学生还需仔细量算一番。”
闻得谭昌源之言,朱慈烺缓缓点了点头,显然对这般回答还算满意。
买卖嘛,自然得核算成本收益,若是高的太多,他也无有财力大规模从海外运粮。
“此事需抓紧办,若是做的好了,本宫也不会吝惜爵禄官位。”
“学生定不负殿下重托!”
一番许愿之后,那谭昌源自然感恩戴德,可朱国弼却在其人退出帐外之后泼上了一盆凉水。
“殿下,郑家”
他虽未将话直接挑明,但其中含义却也不似之前那般隐晦。
先前鞑子攻城之时,那郑鸿逵便将诸王拐到了自家船上,待到现在他们虽又将船驶了回来,但却也如先前的张印立一般不进不退。
这般情形谁还能看不出他们的心思?
所以听到了太子殿下于海贸之上的打算后,朱国弼便不免担心郑家在此事上捣鬼。
“来人,去江边问问他郑家是不是有了自立之心。”
“殿下!不可啊。”
听到太子殿下这显然是要与郑家撕破脸皮的话后,朱国弼便将自己的阶级软弱性展现了个淋漓尽致。
“愣着干什么?只管去问便是。”
“得令。”
眼见兵卒转身离开,素来从容的朱国弼顿时茫然无措,一时间也不知是该先劝谏殿下还是该先拉住那兵卒。
“殿下,不可打草惊蛇啊,若那郑鸿逵真将一众王爷带回福建,可就是贻害无穷啊!”
此话有错吗?
郑家有兵有将,有钱有权,便是连黄道周这等福建本地势力都无法与其争锋。
若他真奉某个王爷为主,与朱慈烺这边分庭抗礼,说不得本就态度不明的各地督抚便会光明正大的质疑朱慈烺的合法性。
届时大明的局面便又是一番景象,这小朝廷就会彻底沦为地方政权。
只是
“有贼心的人多了,”朱慈烺有意无意地瞟了眼面色紧张的朱国弼,随后才又说道:“有贼胆的又有几个?”
这句话听得朱国弼直有些气闷,但紧接着他便又听到殿下的声音传来。
“若是没有本宫,他们说不得还敢拉上些文官某个曹操的前程,但现在.哼!”
朱慈烺这话说得极其自信,但却也非无的放矢。
他郑家要是真有胆子自立,早在逆王准备降清时不就可以随便带个王爷回返福建,如何还会到了此时还犹犹豫豫待在钱塘江上?
说白了,没有文官的支持,海匪出身的郑家撑死就是个有贼心没贼胆。
这一点,朱慈烺能够完全确定!
(本章完)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