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盐政
“借贷?”杨廷和与梁储交换着眼神,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彼此的意思。
“那也行!”杨廷和立刻答应了下来,至于利息多少他根本不在意,因为他根本没打算还。
“借贷的话需要抵押物,不知两位阁老用什么抵押啊?”朱厚烇笑眯眯的说道。
“还要抵押物?”杨廷和惊讶的问道。
“对啊,没有抵押物就借贷,那皇家银行的贷款怎么收回来啊?”朱厚烇理所当然的说道。
杨廷和看着朱厚烇的眼睛,忽然意识到朱厚烇绕了这么一圈的的真正目的,“不知荆王殿下看上了什么抵押物?”
“长芦盐场!”朱厚烇也不藏着掖着了。
“那不可能!”杨廷和与梁储异口同声的说道。
“怎么不可能呢?”朱厚烇似笑非笑的说道。
“长芦盐场事关北方百姓用盐之事,岂能操之于私人之手.”杨廷和严肃的说道。
“皇家银行是私人吗?那可是陛下的产业”朱厚烇继续说道。
“你”杨廷和一时无言以对了。
“杨阁老莫要生气,有话好好说嘛”朱厚烇笑着说道。“我没有其他意思,我想和朝廷一起做个生意而已”
“和朝廷一起做生意?”杨廷和惊奇的问道。
“是的,不知长芦盐场一年能收多少盐税呢?”
“白银三十万两!”梁储想了一下说道。
“把长芦盐场给我经营,我每年除了三十万两盐税外,再上缴100万两盐税给朝廷,今年的盐税现在就可以付,两位阁老可以直接把130万两白银提走”朱厚烇用诱惑的口吻说道。
两位阁老对朱厚烇的话颇为意动,杨廷和还是拒绝道:“盐场之事,非同小可,直接关系九边军粮啊还需慎重啊!”
“我没说经营了长芦盐场就不兑付盐引了,盐引我还是会照常兑付的”朱厚烇深深的看着杨廷和。
杨廷和闻言一滞,用探寻的眼神看着朱厚烇,“殿下何必蹚这个浑水呢,这盐政的水很深啊!”
“杨阁老不用管这个,阁老觉着这个条件可还行?我都冲到最前面了,朝廷就坐收渔利就好了而且这可是每年的经常性收入啊”朱厚烇继续微笑着说道。
杨廷和深深的看了朱厚烇一眼,“此事事关重大,待我回去想想。”
说完就带着梁储离开了。
朱厚烇则坐在原地目送两位阁老离开
朱厚烇要对大明的盐政下手了,盐税在古代各个王朝都是除了农税之外的最重要的税收,但是在大明却是一个例外。
大明此时的盐税一年还收不到一百万两白银。对比一下宋朝和清朝就知道这个数字有多么离谱了。
北宋在真宗时期,每年就能收盐税1200万贯。
清朝在乾隆年前的全国盐税也是1200万两白银左右。
那明朝的盐税低是不是让利给民众了呢?
也不是,宋朝的一斤盐售价为50文,清朝的一斤盐售价为20文。
在嘉靖时期据朱廷立《盐政志》的记载“嘉靖初湖广、江西、南京一带每盐一斤卖银三分四分”,而在嘉靖七八年间“湖广、江西诸处每盐一斤卖银一分五厘。南京一带卖银一分二厘。”这里所说的是淮盐的市场销售价。
一斤盐最高的时候能卖到三四分银子,合300文一斤盐了,这300文能买上七八十斤的大米了,可见盐价之贵。
按明代的纲盐制,持有盐引的商人按地区分为10个纲,每纲盐引为 20万引,一共200万引盐,每引折盐 300斤,或银六钱四厘,称为“窝本”,另税银三两,公使(运输)银三两。每年盐产量是 6亿斤,当时一斤折合现在 596克,总量相当于现在的 6.72亿斤(洪武、万历时期的官方统计,人口还是 6000万,与北宋中期一样)。
明朝朝廷的盐税收入是:每引得银 6两6钱4分,应得白银 1328万两白银!
可事实上呢,现在大明盐课本色、折色加起来,盐税才不到一百万两白银,每年有一千二百万两白银的盐税不知去向。
至于去了哪里,当然是被太监、勋贵、外戚、武将、商人给一起吞掉了。
所以杨廷和才反应这么大,这玩意的水太深了,谁敢动啊!
明朝的盐引原本是开中制,边商向边镇运粮,朝廷给盐引补偿他们,后来开中制败坏,弘治朝叶淇搞运司纳银制,短期内为国库纳银百万,却导致开中制彻底败坏,还催生出囤户这个顽疾。
现在谁掌控大明的盐政?
不是朝廷,而是囤户!
叶淇改革出于好心,但官商勾结太会玩了,竟把盐引搞成类似于“食盐期货”的东西。
盐商已经细化为边商、水商、内商三类,边商开中运粮获取盐引,将手中的盐引卖给内商,内商凭借盐引向官府购买食盐,再通过水商运送到各地贩卖。
这套模式似乎没啥漏洞,偏偏叶淇改革之后,内商可以直接向官府购买盐引。
内商里面的一群财大气粗、背景深厚者,突然蜕变成囤户,趁机大量购进盐引,因为盐引每年有定额,导致普通内商弄不到盐引。
接着,这群囤户又大量支盐,导致普通内商有盐引也买不到食盐,更无法让水商运去给边商。
边商手里握着盐引,却无法换成食盐,只能把盐引贱卖给囤户。内商发现边商没盐引了,也只能向囤户高价买盐引,再拿着盐引去购买食盐出售。
囤户等于啥都不干,就是疯狂囤盐引,再勾结官府控制食盐出货量,人为造成阶段性盐引、食盐奇缺,以此压榨边商和内商赚取差价,盐引已经被他们玩成了“期货”。同时,每年朝廷发放盐引,实质上变成囤户发放盐引,整个国家的盐政都被操控在囤户手中!
囤户是哪些人?
以徽商为主,特指两淮盐商,他们背后又有无数权贵撑腰。
而且这群囤户还没犯法,人家只是在搞期货操作,即便官商勾结扰乱市场,大明也没有相关的法律在约束。甚至,人家修桥铺路、办学兴教、乐善好施,在家乡的名声好得很呢。
政治上的事朱厚烇还暂时不想插手,但是商业上的事他还真想去管管
(本章完)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