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如果开上帝视角的话,可以看到,整个新朝可谓风雨飘摇,自从郑安率领赤眉军起兵以来,声势极其浩大。
各地纷纷都按耐不住,开始筹备响应,等其他支义军出现,王莽的军队就不够用了。
毕竟边关的驻军不能抽调,要不然就是真的要亡国了!
实际上,向汉什么都不做,只是干看着,新朝自己就会灭亡,只不过是早晚的问题,但显然徐华不满足,想要再推波助澜一波!
王莽是头号汉贼,如果能杀死他,那么代表的意义就非常大,可以直接收回传国玉玺,复兴大汉!
当然,还于旧都可能做不到的,关中到时一定是义军的天下,刚刚还在结盟,现在就撕毁盟约不太好,也有利有弊。
不过和新朝起义军联手肯定是利大于弊的,能够最大程度的减少消耗,直接灭亡新朝则可收货关中民心。
如今的王莽可谓众叛亲离!
“外臣这次前来就是来为大将军解决这件事的,赤眉军虽有十数万雄兵在手,但对比长安内的二十万禁军如何呢?”
郑安摇摇头,如实道:“远远不及也。”
“除此以外,新莽大将军王邑曾经在汝阴击败了我大汉的名将李扬,这赢得不怎么光彩,可兵者,诡道也,赢就是赢,输就是输,无论怎样我们也都丢了汝南郡。”
“敢问大将军认为自己的军事才能比那王邑强吗?”
郑安沉默片刻,还是应道:“吾亦不及也。”
“所以这就是您与我大汉结盟的原因呐。”汉使打算趁热打铁。
他不知道对方是否在故意顺从他,这不重要,只要对方愿意谈下去就可以了。
能达成目的,当一回傻子又如何呢。
“我可以与贵国结盟。”郑安又好好权衡了一下利弊,选择了答应。
“但是结盟不能是我白白出兵,王莽逆贼是公认的汉贼!窃居大宝,胡乱治国,导致整个关中之地民不聊生!”
“天下所有人都应该积极讨伐,而非是我赤眉军一家的使命。”
这一点汉使也能理解,毕竟双方实力严重不对等,大汉拥有百万大军,坐拥八个州,国富民强。
而郑安只有半个司隶而已,兵力虽说名义上是十万,但实际大多数都没有多少战斗力,差距如此之大,难免向汉不会拿自己当马前卒。
那种用完了就丢的棋子!冲在第一线厮杀,但却什么都拿不到,甚至还会被借机除掉!
如果真的是这样,那郑安会毫不犹豫的倒戈相向!
他确实恨王莽,但更恨背信弃义的小人,虽然徐华贤名在外,不像是这种人。
可财帛动人心,新朝旧地这么大一块肥肉,谁不想一口吃下?
“这一点宰执考虑过。”汉使笑着道:“郑大将军不用担心,我们也会派出二十几万进新并肩作战,但还需要大将军出兵夹击边关守军。”
“这是自然。”郑安应道。
“我们宰执还说了,关中可以许诺给大将军,我们只要豫州和兖州的部分以及传国玉玺。”汉使道。
对于番话郑安满脸惊讶,没想到大汉居然让出了这么大的利益!
他甚至都不明白为什么。
汉使也没有想明白,就算长安鞭长莫及,那要一个洛阳还是不难的吧。
结果宰执也没有要。
其实也是徐华有意为之的,想营造一种混乱的格局,如果想的话,朝廷当然可以争取到洛阳,甚至是把长安谈到手也不是不可能。
但没必要啊,还于长安是天下太平后要做的,可现在的情况,就算覆灭新朝,天下也太平不了。
地方太守拥兵自重,尾大不掉,短时间内很难解决,毕竟他们也是尊奉南阳朝廷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遵从号令。
这时候如果找理由削弱的话,就是在强行逼反他们。
徐华的打算是等刘向驾崩,到时候自己就不表态,让地方推举皇帝,这样肯定无法服众。
毕竟这些地方势力也有自己的思想,刘向是徐家保举,且名声在外,所以能够信服,其他的就说不准。
特别是还没有徐家的表态。
“这我可以同意。”郑安当然没有,自己占便宜啊,还不答应等什么呢。
在这次谈判中,他绝对是处于绝对的弱势地位,实力相比之下不值一提,但胜,就胜在他是新朝本土的势力!
手中的军队并不精锐,可却地处司隶重要位置,可以与外围的汉军里应外合,打一个措手不及!
但缺点就是可能导致本部兵力空虚,要知道,王邑的五万大军还在来的路上呢,精锐一抽出去,那就无法进行防守。
不过,一旦成功,边陲驻扎的新军落败,引汉军入关,那么王邑也就不值一提了!
经过多年来的乱搞,大量人口逃窜,新莽的硬实力已经远远无法与发展多年的大汉媲美了,所谓六十万大军有很多都是虚报,实际上能战的也就三十多万。
且武备废驰,将领不愿意为王莽卖命了。
毕竟变法也损害了很多军官的利益,这可以说是臭棋了,两边都不讨好,即没有充盈财政,得到民心,还失去了原本无条件支持的豪强阶级。
如果没有他们支持,赤眉军起义根本成不了规模!一群衣衫褴褛的农民有什么可怕?
但如果得到豪强提供的铁器,将军队武装起来则完全不一样。
“那好,希望大将军信守诺言。”汉使作揖,然后站了起来。
这就是徐华想达到的目的,覆灭王莽这个占据正统的政权!如今天下各地的浪潮都是复汉,复兴大汉就是趋势!
经过新朝的前车之鉴,大家都一致认为还是大汉更好。
“尊使慢走。”郑安起身相送。
这时,他的亲信将领也走了过来,大汉使者也依旧走远。
“主公您就不怕他们食言吗?”将领本着小心驶得万年船的心思提醒道。
“我当然怕,这么简单就把关中给让了出来,无论洛阳还是长安都一律不要,这天上掉下的馅饼也太大了。”
郑安摇了摇头,之前那副有些憨憨的样子消失不见。
“那您为什么还同意了?背刺徐家也不是明智之举。”因为是私下,这名将领也没有避讳什么。
虽然南阳朝廷名义上是大汉,刘向名义上是天下共尊的帝王,可不是傻子都能看出来是谁做主。
徐家尊敬,那刘向是万人之上的大汉皇帝,可若是徐家不愿意,那他便是废帝!一切政令皆虚经过徐华,一切军令皆虚经过徐忠。哪还有什么自主权可言,他还没见过一个没有自己班底,纯粹被推上去的开国皇帝。
孝文皇帝也是功臣拥立的,可当时并非乱世啊!
所以这次刘向同意与否完全不重要,也没有意义,主要是徐家的想法。
郑安淡淡道:“相信这位大权独揽的大汉宰执还没有必要骗我这么一个义军将领,按照以往来看,徐华说话都是算数的。没有食言过。”
他虽然吃不不准,但勉强还是能够保证的,关中之地固然重要,但也没有达到那种不顾一切的程度。
徐华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己,而是大汉宰执的身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如果出尔反尔,那必然会被诟病的。
更何况,赤眉军是关中本地人,更能得到当地豪强百姓的支持和爱戴。
所以应该会信守诺言。
………
新莽地皇二年,刘向正式下达了全面支援新朝义军的诏令,任命大司徒徐元为左军都督,大司徒徐旻为由军都督,大将军徐忠节制诸军,坐镇南阳。
讲武堂的学生也被提前征召投入使用,基层军官的数量还是很紧张的。
而其中就包括刘秀!原本他的官职是百夫长,这已经是最大的一批了。
不过,这位未来的汉光武帝不会就此沉寂下去,前左将军李扬再次迎来的重用!他之前因为败给王邑被革职。
可大汉真正的掌权者徐华并没有放弃他,拔擢为讨逆将军,划拨了八千人军队为先锋,而且对于自己手下直属军官还有推荐权!
李扬当即任命刘秀和邓禹二人为校尉,执掌两千士卒,对于一个刚刚被征用的讲武堂学生而言无疑是重用了。
这代表他拥有了立功的机会!而且随着上司的晋升,自己的仕途也会更加顺利。
河北,邺城。
徐元奉命带领部分西北军前往河北督军,他的大部队也会趁机南下,侵袭关中,可以说是做足了充分的准备。
只要攻破了放线,新莽便是满盘皆输,只得拆东墙补西墙。
他的部队就那么多,要分别应对洛阳方向的赤眉军与汉军,西北方向的凉州军,以及内部跃跃欲试的起义势力。
疲于奔命,就算韩信再世也无力回天。
毕竟他又不能凭空变出军队。
“好啊,终于我有生之年还是等到了这一天。”司徒府内,徐元十分兴奋,意气风发。
他在起兵反莽之前就立下誓言,早晚会亲手将逆贼的头给砍下来!
本来随着兖州局势的安定,徐元觉得自己是没指望了的,可没想到对方在国内一通乱搞,导致自己众叛亲离!
以至于天下皆反,除了赤眉军外,其他的义军也在准备。
但这次农民军暂时还是乌合之众,根本成不了气候,主要还是缺乏实战经验以及甲胄的原因。
新朝和汉朝差不多,对于兵器很宽松,但甲胄就是严防死守!
徐旻则是毕竟淡定了,心里对于王莽则越来越瞧不起,本来以为是一位枭雄,结果现在看来不过是沽名钓誉之辈而已。
他的变法根本就是痴人说梦!
“旻兄,这次我抽出了三万的西北军精锐出来,应该是足够。”
西北军依然还是大汉最精锐的一支军队,常年与匈奴人以及新莽军交战,被刘向所倚重。
大汉的格局就是地方割据,但都以徐家为首,也是以徐家最为强大,无论军队、地位、政治影响力都是全天下最强的。
主要便依靠这三支强力的军队,十万西北军、八万幽州军,六万荆州军,都是嫡系。
其他的只是归徐家调遣而已,实际上内部派系林立,每个将领都有部曲,除却凉州以外,太守也掌握着极高的自主权。
雍凉主要是镇军都督府的存在,权力集中在大都督徐元一个人手中。
徐旻笑道:“足够了,这次朝廷抽调二十万大军,联合司隶的十万赤眉军共同进攻,以如今新莽朝廷的财政根本承受不住养过多的部队。”
“我们完全足够了。”
本来新汉两朝的常备军是差不多的,但随着新莽人口的大量出逃,导致财政吃紧,就连征兵都征不到什么人了。
按照目前所掌握的情报,巴蜀的两千义军也已经起兵,并且如同滚雪球一般持续发展壮大。
益州的吃紧直接撼动了整个新朝的粮草恭迎。
巴蜀是天府之国,土地肥沃,人口稠密,唯一的缺点便是过于以来汉中这块地。
一旦有了汉中,那么便是进可攻,退可守,当年高帝就是凭借这里的人口粮食换定三秦,并以此为根基夺得了天下。
王莽对这里也极其重视,益州刺史和汉中太守都是王姓。
可如今汉中也发动了农民起义,并且规模还在持续壮大,现在保守估计已经有三万人。
到时候就可以趁着长安朝廷无暇他顾,一举控制巴蜀,没有了这个大粮仓,新莽就算名存实亡,即使能打退汉军也没用了。
拿不会汉中,那便是一个关中的割据势力而已,早晚会覆灭掉。
徐旻看向徐元,道:“贤弟去准备一下吧,明日大军开拔,算算时间,先头部队已经与新莽守军交上手了。”
徐元点点头,笑道:“我知道了,放心吧凉州的西北军也会紧随其后对关中发起进攻,我倒是要看看,在这么多线一起推进的情况下,那王莽要怎么抵挡!”
兴复大汉的机会来了!全权督战的徐忠也不打算再将进度给变长,于是下令雍凉的西北军大部队也齐齐动身。
以往西北军都是宝贝疙瘩,能不动就不动,足以见得决心了。
(本章完)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