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功亏一篑

    第100章 功亏一篑
    【但是起义军的作战相当顽强。
    川东地区的起义军,利用当地崎岖的地形,不断尝试分化袭击前来镇压的官军,还一度将一部分官军成功包围,打得官军狼狈不堪;川西地区的起义军也同样如此,殊死战斗。
    而在官军围攻成都府期间,尚在成都内的十万起义军奋勇作战,大多战死,被斩首者多达三万。
    同时成都内的普通百姓也曾经积极帮助起义军,对抗官军。
    这种作战决心和抵抗官军的信念是很关键的部分,这也为此后动乱再起埋下了伏笔。
    而关于李顺的结局,按王继恩给赵光义的说法,是同其他大蜀的领袖一起被压往凤翔时处死;但也有人说他在成都城破时被杀。
    还有一种说法,他逃脱了,三十余年后,已经七十余岁时,才在广州被俘,押送到京城斩首。
    而在此期间,总有人在不同地方说发现了李顺,虽然很有可能是一些被压迫剥削的百姓借此来发泄、或者怀念李顺,但总之,李顺的幽灵在很长一段时间徘徊在宋朝的土地上,让朝廷不得安宁。】
    宋朝,开宝元年。
    赵匡胤觉得这很不妙,蜀地这些叛乱的决心居然这么大,这么坚决,即使有官军为了获取功劳而尽可能多地斩首的情况,川蜀地区、成都府内的抵抗也足够出人意料。
    “蜀人尚未归心。”宋朝从赵匡胤开始,到赵光义埋下的隐患在此时,终于展现了它的力量。数十万的底层百姓聚集追随,未曾加入的百姓也不介意帮上一把手。而比人数更可怕的,是这些人的战斗意志。
    不论这其中是否有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无法回归原本普通生活的原因,但最终的结果就是这些反贼大多战死,而非如一些不成气候的动乱一般,一旦遭遇失败、或者首领被杀,就会原地溃散。
    “李顺的名号啊……朕决不能允许这样的事情在如今的大宋出现!”赵匡胤凝神发誓,若如天幕所言,这个李顺已经成了对大宋不满的人举出的旗帜,他不可能让这种对大宋不利的“旗帜”存在,不然,那些心怀不轨之人倒是有了一个好借口。
    “但是,大哥,天幕说蜀地的动乱还没有结束。”赵光美神色有些忧虑,毕竟开国以来,蜀地就有着反叛不断的黑历史,这让他不由担忧,这次动乱是否也会持续数年。
    赵匡胤反应过来,从上次蜀地反叛得来的教训,让他第一时间就盯住了赵光义此次平叛委任的主帅,西川招安使,王继恩:“莫非又是主帅鱼肉百姓,军纪松弛?”
    宋朝,淳化四年。
    赵光义脸色很不好看:“王继恩怎么办事的?这个李顺,居然还能让他没死的流言传遍国朝,让那些乡野之人都能知晓,还以此来攻击朝廷!”
    “而且,为什么还能再起动乱?朕后来派的谁去安抚蜀地的?”
    【王小波和李顺的起义到此基本被宋朝所扑灭,功亏一篑。
    但是,起义就这样结束了吗?在成都被攻克后?并没有。宋朝的镇压同样,功亏一篑。
    王继恩不仅攻打川蜀地区的战略路线复制了宋初平灭后蜀的路线,攻克成都后的行为,也完全复制了当初的将领王全斌,就像是走流程一样。
    攻克成都后,王继恩带领大军盘踞此地,时常宴饮作乐,并且将成都府库等地方的财富都劫掠一空。同时,因为军纪混乱,时常有克扣军饷的情况发生。而士卒们则是搜刮百姓,欺辱妇女。
    可以说,王继恩和他带领的军队完美诠释了“匪过如梳,兵过如篦”的谚语,甚至因为李顺的起义军军纪相对严明,结果与官军的对比更加鲜明。
    如此作为,造成的恶果也是巨大的。】
    宋朝,开宝元年。
    “作乐你爷头!”赵匡胤破口大骂,一时间连一贯的仪态都没能保持住。
    他跳脚不已,正想把王继恩弄过来泄愤,才想起来这人早在知道他与赵光义合谋时,就已经被自己下令杀了,只能悻悻放弃。
    但他心中的怒火仍是节节窜高,毕竟,王继恩的行为,让他再次回忆起了当初王全斌的肆意妄为,以及这人带来的严重后果。当时,他看在王全斌跟随征战多年、有功劳有名望,再加上安抚军队的原因,宽宥了他的性命,只是将他贬职。
    没想到,数年以后,在同样的地方,又有人跑出来干了同样的事情!而造成的后果,也与当年差不多一模一样。
    难道朕应该把王全斌从重处置了,从而断绝这种风气?
    宋朝,淳化四年。
    赵光义神色阴晴不定,本来对王继恩平定叛乱的喜悦和赞许之情,现在已经全部转化为了对他的不满和隐晦的不喜。
    王继恩这么行事,不就是向百姓和大臣们宣扬朕识人不明、眼光不行吗?
    底下大臣们的口风也是一转,从刚刚的歌功颂德一下子变为了对王继恩的讨伐:“官家,王继恩如此行事,有负皇恩,有损天子圣明,当加以处罚才是!”
    “官家,此次平定蜀乱,万不可委任王继恩!”
    唐朝,贞观三年。
    李世民感叹道:“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本来当地百姓就要活不下去了,现在朝廷平定叛乱,却没有想着安抚百姓、稳定局面,反而作恶多端、只知享乐,那烽火重燃也不过是瞬间的事情。
    本来就要活不下去了,谁还会害怕加入起义军呢?正好,成都虽然被攻破了,但周边地区估计还有不少残部尚在活动。
    想着想着,他的神色又蔫儿了下来:“唐末……黄巢,也是有此原因吗?”否则为何他能转战两河两江,烽火燃遍山河。
    【起义军的残部本就在外发展,王继恩的作为则是重新推动了当地百姓投身起义军。
    李顺的余部张余再竖大旗,集结万余人,沿长江东进,攻下了包括嘉州、渝州在内的沿江八州,众至数万、乃至十万余人,还拥有了上千艘战船。
    随后张余准备攻下夔州,东出三峡。同时,其余的起义军残部也不断活动,与官军对抗,烽火又一次开始燃烧。
    王继恩造成的后果不止在对外,还有对内方面。王继恩的部将王文寿,与他一般粗暴专横,动辄打骂士卒。于是在他率兵追讨义军残部时,指挥使张嶙趁其就寝将其斩杀,并率所部投奔了起义军残部的将领张余。
    而赵光义得知消息后,大约又是没有过脑子,准备把投奔义军的士卒的妻子儿女全部处死。
    好在左右近臣劝住了他,转而改为招抚,赦免这些士卒的罪过,最终才使得士卒们纷纷归来。】
    宋朝,开宝元年。
    赵匡胤松了口气,他差点以为赵光义这个蠢货就真的把那些士卒的妻儿家小全都处死了!他又想破口大骂,这都怎么想的!赵光义他的脑子是被他自己吃了吗?这些士卒为什么投奔了反贼他不清楚吗?他们并不是因为心向反贼,而是被逼无奈。
    这种情况你要把人家的一家老小都杀了?
    赵光美安慰道:“大哥,这次蜀地动乱,大概快要结束了。”
    赵匡胤点点头,确实,就算王继恩兴风作浪,但当时官军的战斗力还是不弱的,平定动乱也只是时间问题,特别是现在反贼的主要领导人都被斩杀之后。
    汉朝初年。
    对于赵光义的操作,刘邦表示一点也不想看:“这时候就应该招抚人心,展示身为皇帝的胸怀,他居然会想要把这些人都杀了?”
    这种操作,简直……
    【其后因为王继恩进展缓慢,赵光义再次增派禁军入蜀,张余最终于至道元年二月兵败被俘后被杀,其余的起义军残部也逐渐被镇压。
    至道二年,张余的余部王鸬鹚自称“邛南王”,再次起事攻邛州和蜀州,四川巡检石普经过努力终于消灭了王鸬鹚。至此,王小波李顺起义的余波才彻底平息。
    至道是赵光义的最后一个年号,淳化五年后,就是至道元年。
    王小波李顺起义带给赵光义的震动是巨大的,对此事他特意下了一道罪己诏:
    “朕委任不当,烛理不明,致彼亲民之官,不以惠和为政,管榷之吏,惟用刻削为功。挠我蒸民,起为狂寇,念兹失德,是务责躬。改而更张,永鉴前弊,而今而后,庶或警余。”
    随后停止了蜀地的榷茶政策。
    同时赵光义在把成都府降格为益州后,派遣张咏为知州,治理蜀地,并授予他“便宜行事”的权力。
    张咏没有辜负赵光义的期望,到了蜀地后,他“废沿江榷货八务,听商人买贩”“罢各州榷酤”,放宽了蜀地的商业政策,取消了益州的博买务,同时轻徭薄赋、鼓励开荒。
    在他一系列治理下,蜀地逐渐重归平静,张咏也被誉为治蜀名臣。】
    宋朝,淳化四年。
    赵光义终于彻底放松下来,好呀,终于彻底平定动乱了!这个王继恩……还好还有张咏,清明谨慎,智略神出,总算是平息了蜀地的余波,让这个地方彻底安稳下来了!
    赵光义开始回忆张咏这个人:“张咏,朕记得是枢密直学士、同知银台通进封驳司兼掌三班院,先前朕还特意召他回京……他好像和寇准是同年进士来着?”
    身旁内侍连忙回答道:“官家说得对,张学士是太平兴国五年的进士,和寇枢相是同一年。”
    “嗯。”赵光义点点头,打算回头翻一翻太平兴国五年的进士名录,看看这些人里面还有没有什么好苗子可以一用。
    不过,他叹了口气,蜀地的政策不能再按以前的继续施行下去了,底层百姓完全失去经济能力后,是真的会掀起动荡的。但是,防止地方动乱,也不能不施加一点限制……
    那就放宽川蜀地区的经济控制,但依旧加强政治控制好了。
    明朝,洪武年。
    “结束了?”朱柏看向几个兄长,提出问题,“后面蜀地还有什么影响吗?肯定有的吧?”
    “确实有,”此时朱标也走了过来,加入了聊天团体,“此后宋朝在蜀地的各项政策都比较小心谨慎,不敢轻易改变。而且,蜀地还滋生了一个‘岁在甲午,蜀且有变’的说法,让朝廷上下小心翼翼。”
    “甲午年?有什么问题?”朱橚转了转眼珠子,试探道:“难道王小波李顺这次就是甲午年?”
    朱标点点头,又纠正道:“准确说是李顺攻克成都府这一年,是甲午年。而且,你们都知道宋朝刚刚平定后蜀的时候,对后蜀的影响力颇为忌惮吧?”
    “知道,”朱柏这方面还是有些了解的,“宋太祖说什么‘蜀人思孟昶不忘’,我觉得他们也不一定就多思念孟昶,其实还是因为觉得在宋朝过的不好才不顺从的。”
    朱标没有对这句话发表什么评论,只是把话题拉了回去:“后蜀的开国君主、孟昶的父亲孟知祥称帝建立后蜀的那一年,也是甲午年。”
    弟弟们恍然大悟,又颇有几分想看热闹的意思:“那宋朝上下全都炸窝了?专门派人在甲午年之前的时候好好治理蜀地,为蜀人带去美好生活?”
    【当然蜀地带给宋朝的心理阴影是巨大的。
    从此以后,宋朝对待蜀地的政策来了一个大调整:经济上轻赋税,政治上严控制,并一直按照这个标准实施了下去。
    就连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变法建立“市易物”,还打算在蜀地建一个的时候,宋神宗和一部分官员还小心翼翼,生怕再搞出宋朝初年的乱子来,王安石再三保证,才在蜀地推行。】
    宋朝,开宝元年。
    “轻赋税,而控制政治吗?”赵匡胤思考着这种方法,现在倒是也可以试着在川蜀地区逐步推行,尽可能缓解民间矛盾。
    他的目光转到了天幕举出的例子上:“神宗……和变法……”神宗,此前并未有此庙号的皇帝,可以说宋神宗是第一位,但这可不能算是一个好的庙号。至于变法,变法本身当是好事,但为何主持变法的皇帝会得了神宗这么一个庙号?
    或者说,变法有误?抑或者,这个变法实际上是不应当实行的?
    想了想,赵匡胤还是放弃思考这件事情了。毕竟,这个事情离他实在太远,他也管不到那么以后的事情。
    (本章完)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腐文书,免费小说,免费全本小说,好看的小说,热门小说,小说阅读网
版权所有 https://www.fuwenshu1.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邮箱:ad#taorou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