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风系魔导师
明朝,洪武十三年。
看到李景隆屡次逃走,李文忠连忙向朱元璋行礼请罪:“是臣教子无方,让朝廷蒙受如此损失……”他心中大叹,九江啊九江,平时看着好好的,没想到遇到事情了会是这般情状。打败仗也就算了,怎么就丢下士兵逃跑了呢?还不止一次。整整六十万大军啊,刨去战死的,剩下就这么一盘散沙,不是被俘,就是逃跑。这样一来,他日后必将难以获得信任,难以率兵打仗。可一个武将,如果只是练兵,又有什么价值?
周围的同僚们都默默在心底同情他,好家伙,实在是家门不幸啊!不幸就算了还倒霉,被天幕直接放出来了。
朱元璋扶起了他,他对这个外甥一家的感情毕竟不一般,也没有怪罪李文忠。只是道:“朕不会为没有发生的事情降罪于人,不过,”他话锋一转,“九江还是得好好历练一下了,不能到时候真成了这般模样。”
李文忠赶忙谢恩,心中也暗暗发狠:等我回去,就把这个小兔崽子丢到边军好好历练上几年再说!
曹国公府,李景隆接连打了好几个喷嚏,不过他也没有放在心上。还在疑惑,爹这次进宫是干嘛去了,好像几位公侯府上也去了人,这都有会儿时间了,爹他什么时候回来啊?
唐朝,贞观年间。
看着天幕中燕王一路高歌猛进,几位将领不由赞叹连连,欣赏之意十分明显。但不一会儿,又有些叹息。
李靖看着神迹中,燕军攻破城门的画面,道:“燕王确实智勇有大略。不过,燕军的问题也很大,燕王究竟是一地诸侯,而非四海共主,治下人手有限,难以占据那些打下来的城池。”
贞观众臣纷纷点头,作为开国大臣,哪怕不是武将,他们也对军事有所问题,也是内政治理的问题。
李绩也道:“燕王若成功登位,必然是一路直取京师。”
【但朱棣也没有一路顺风顺水下去,他遭遇了一场大败。
九月,盛庸以平燕将军一职代替李景隆统兵,并再次占据了德州。
十月二十七日,朱棣奇袭沧州,活捉了徐凯,沧州也被攻破;十二月七日,又在滑口打败了盛庸麾下的大将孙霖。
时间来到十二月二十五日,朱棣和盛庸在东昌展开大战,他没预料到盛庸有大量火器,同时平安军也及时赶到,与盛庸一同将燕军合围。于是,燕军大败,战死数万,大将张玉也在此次战斗中战死。朱棣突破重围,方才没有遇险。
而回北平的路上也并不顺利。二十七日,燕军退到馆陶,吴杰、平安却从真定截住了退路。燕军一时前后失据,直到建文三年正月初五,才得以返回北平。
此次会战,朱棣几次身陷险境。这与他喜好冲锋在前、身先士卒的作战方式是分不开的。这种方式固然鼓舞了士气,但也对他自己造成了不小的风险。】
明朝,洪武十三年。
兄弟几个略有些不可思议地看着朱棣。
楚王朱桢心直口快:“四哥,你是要打天下的。战场上刀剑无眼,你冲锋在前,若是有什么万一,那胜利了又有何用?我辈正应爱惜自身才对。”
朱元璋和朱标看他的目光也有些不赞同。略过朱棣这是造反不提,估计平时打仗朱棣也是这么个风格。这怎么能行?在他们心里,终究是自家人更重要。
朱棣却不依:“爹,大哥,还有老六,你们不用看我。”他的眼神闪亮,“我是主帅,士卒是我部下,但也是我的同袍啊!世上岂有丢下同袍独居后方的道理?
明永乐年间
朱棣忍不住落泪。
张玉大自己十七岁,对他十分呵护。
还将他的女儿张氏嫁给自己。
(张玉的女儿嫁给了朱棣,是昭懿贵妃。张玉的孙女嫁给了朱高炽,是张敬妃。)
每次出征,张玉都会充当先锋,奋斗在第一线。
对他忠心耿耿。
对于朱棣来说,损失张玉就是损失了自己的左膀右臂。
张玉可是他的王牌将领啊!
就如同太子朱标身旁的蓝玉。
可抵千军万马
欠张玉的,他只好在张玉的儿子身上去弥补了。
唐朝,贞观三年。
李世民看着天幕中朱棣带头冲锋的场景,不由回想起了唐朝建立前自己带兵征战的时候,顿时心生期盼:“克明啊,朕……”
杜如晦立刻打断他的话:“不,陛下,你不想。”干脆利落,房玄龄等人也连连点头。
陛下,你就别想搞什么带头冲锋了。我大唐将领还少吗?
李世民有些怏怏不乐,不过转头又想起来另一件事情:“这火器是何物?听名字似乎是与火箭(在箭上装上火把)有些相似。不过形制与火箭大有不同。”
天幕虽然只是一带而过,可画面中还是出现了火器的身影,看样子大约有两类。一种是士卒手中持有的细长的中间凸起的筒状物体,用火点燃这个筒状器物连在外面的绳子,就会发射出疑似铁弹的小球;一种是架在城头,体型更大,也是筒状,同样是点燃绳子,会射出石块铁块,作用有些类似投石机。但这二者的威力看起来都比他们所知的器械大不少。
“可以让工部先从外形开始仿制。”房玄龄道,“且这火器与火、爆有关,也可以从这方面尝试。”
长孙无忌补充:“臣看到这火器的发射物是从前方填充的。”
魏征也道:“陛下,或许可命人寻访民间,或可有所发现。”
李世民全部同意了:“善。”
同样的疑问也出现在汉朝。
刘邦和刘彻都颇为兴奋,文臣武将们亦然。他们还看到了明朝的一种埋在土里的火器(地雷,朱棣在白沟河遭遇)。也都纷纷开始研究。
宋朝。
赵匡胤等人看着明朝火器的威力,更坚定了要大力发展火器的决心。
【建文三年二月十六日,朱棣再次率军南下。三月二十二日,在夹河与盛庸再次相遇。此次,谭渊战死。第二天,两军再次展开战斗,起初各有胜负。后来突然刮起东北风,燕军乘风杀敌,盛庸损失数万,于是败走德州。
朱棣乘胜追击,用士兵分散取粮草的消息引诱平安、吴杰二人。随后,三月初九,两军会于藳城,十日展开了激战。此次战斗,燕军斩首六万余人,平安。吴杰逃回了真定。
这两次战役树立了燕军的赫赫威名,此后,不少城池纷纷主动投降,胜利的天平开始彻底倒向了朱棣。
但燕军的巨大短板也逐渐显露,那就是人少,人太少了!虽然燕军基本上是屡战屡胜,但由于人少,反而不能及时巩固胜利,往往是打完又离开,能够完全驻守的也只有北平、保定、永平三个郡。】
明朝,洪武。
殿内众人看到天幕指出的问题,并没有惊讶。因为这是很明显的问题。
建文帝朱允炆为什么随意削藩?除了他自己的头脑和手腕的原因之外,很大一个原因就是藩王势弱。与中央朝廷相比,藩王势弱的不只是兵马,还有各种各样的人才、乃至治下的百姓数量。现存的兵力、治理的人手、获得的物资、战争的潜力都远不如中央,正常情况下,自然也根本不可能有与朝廷敌对的力量。由此,建文帝自然就放心大胆地动手了。
只不过,他没有想到,燕王的水平和他的水平,也形成了鲜明对比就是了。
“要南下了。”徐达道,这是燕王获得胜利的最好的选择,既然眼下无法扩张,那不如直捣黄龙,到时候也就不存在巩固地盘的问题了。况且,燕王起兵,为的不也正是这个吗?
【面对现在的问题,朱棣决定直接南下,直取京师。
不少人都为他带来了消息:京师空虚,眼下正是好时机啊!这些人都是从京城过来的、被建文帝罢免的官员。
道衍和尚姚广孝也极力建议朱棣直取京师,并且不要在乎路上的城池。
十二月初二,朱棣再次率兵南下。这一次,便是直取京师,践祚称帝!】
明朝,洪武十三年。
要南下了啊!所有人都明白,最终时刻不远了。不少人心中估量着,现在是建文三年年底,按现在的情况,说不定四年年底之前就打到京师了。
朱元璋悠悠道:“又是这个道衍和尚啊,咱记得天幕先前说他被你配享太庙了。”
朱棣浑身一抖,赶忙道:“儿臣现在还未见过此人。或许是他于文治颇有能效,才在后来进了太庙。”
朱元璋轻哼一声,把注意力又转回了神迹上。
——
汉朝,元朔元年。
刘彻将兴致勃勃的目光移向卫青:“关内侯,你觉这位燕王此行如何?”
卫青沉吟:“倘若一直保持先前水平,一路直取京师而不恋栈城池,或许不过年中便可夺下京城。”
刘彻又问,“那爱卿觉得,前面那些所谓京师官员所说的京师空虚,是真是假呀?”
卫青道:“应是真的。自燕王起兵开始,建文帝一直在往燕王方向增派兵马,从耿炳文的十三万,到李景隆先五十万后六十万,加上各方不能动的驻军,那明朝的京师当已无太多兵力可以调动了。况且,燕王也不能再拖下去了。”
【十二月十二日,燕军到达了蠡县。
朱棣于是派部将李远率领一支轻兵当做前哨,前去探路,又让朱能率领轻骑千人去往衡水。
朱棣再次南下的消息传到京师,朱允炆便敕令驸马都尉梅殷镇守淮安,招募淮南民兵,号称四十万人,以期扼制朱棣。
四年正月,朱允炆又派遣魏国公徐辉祖带上京师一部分部队前往山东增援。】
明洪武年间
“嗯?”徐达没有想到,除了李文忠看到了李景隆外,自己居然还看到了长子徐辉祖。为什么吃瓜会吃到自己头上?他不想看到自己家的人,一点都不想啊!
其他人没有纠结徐辉祖。左右现在也才刚刚派出去,还看不出什么情况来,况且,已经有了李景隆珠玉在前,徐辉祖就算怎么样他们也不会太过在意了。他们现在只是想到一个问题,朱允炆派人守着淮安,看起来没什么问题,但真的有用吗?
现在已经知道朱棣最后赢了,但有一个现实的问题:京师在南方,且附近大量水域。朱棣并没有水兵,那么他一定没有或者是尽量少的水上作战。可淮安附近就是大量河流湖泊。或者说,他从什么地方得到了水兵?哦,那不就又是二五仔吗?
【李远带兵到了藁城,在此与德州守将葛进率领的一万多名马步兵交战,大败葛进,杀死四万多人。而到了衡水的朱能则遇上了平安,同样大败平安,还俘获了指挥贾荣。
于是,燕军直下馆陶。接着在十二日渡河后,一连攻克了东阿、东平、汶上和兖州的单县。
二十七日,燕军抵达了沛县,指挥王显见燕军到来,直接开门投降。
朱棣没有停下,他的附近还有南军驻守,何福、平安、陈晖在济宁,盛庸在淮上,这显然对燕军是一个威胁。他需要让他们短期内无力威胁自己,因此,朱棣打算截断南军的粮草。
二月,朱棣派遣蒙古将领款台率领十二名骑兵前去侦查。他们到达邹县,发现了南军运量的三千人,于是款台带人直接飞驰冲进南军的营阵,大声喊道“燕王的大军到了!”这三千人顿时慌乱溃散。
二十一日,燕军攻打徐州,城内的兵卒出城后被打得大败,于是选择坚守不出。
但这还不够。为了让城内守军完全不敢攻击燕军、制造一个安全的后方,朱棣于是先埋下伏兵,又让人引诱城中士兵外出。多次后,城中士兵完全丧失了出城的勇气。
朱棣没有再管徐州,接着南下。】
明朝,洪武。
“朝廷军队士气已散啊!”徐达摇头。或许一些有大将坐镇的军队,如盛庸、平安手下的队伍还好,但是这些地方州府的驻军,甚至是驻军将领的军心士气却早已在燕王的盛名之下动摇了!“燕王在军事方面当真是天纵之才!”
不怪这些守将们有些直接开门投降,实在是朝廷没有做出什么有力的回击,燕王又近在咫尺,况且这终究是天子家事……不少人想到这一段,只不过没人敢说出来。万岁还在呢!虽然现在万岁看起来好像没什么情绪,但是大家还是很害怕。
(本章完)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