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长子 第344节

小说:大明嫡长子 作者:皇家雇佣猫
    从直接雇佣,到间接雇佣。这其实也是朱厚照这个后来者一步一步扶着它们长大了。
    至于说会不会出现水泥,什么时候出现,那谁也不知道。
    但是朱厚照建立了一套让他们相互竞争、不断改进的机制。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其实更重要。
    不是说有了混凝土技术,就能把道路修的到处都是的。道路是个大工程,又不是气球,吹一下就成。其中的工程组织、资金来源、矛盾化解都是很大的问题。从几铲子混凝土变成上千里的道路,这哪里是带几个人干一下就随便能做好的事。
    说到底人的问题解决不好,光有一堆混凝土,它一样给你搞出一脚踩两下就有裂缝的路。
    到时候再怎么办?这种资金量,再来一遍?哪有那么多钱。
    朱厚照的这种超前想法,顾佐已经渐渐习惯了。就好似皇帝在引导着他前进一样。
    通过白名单,少府还是掌控着一切,谁不按照上面写的做,那就剔除出去,到时候上哪里去找得到活儿?
    “有了陛下这个办法,各个老乡队便会按照朝廷的意思改造,朝廷也可以如臂使指,毫无牵制。”
    “恩。这件事你便去考虑考虑,朕知道,少府中藏龙卧虎,等思虑的具体了,你再递条子进宫。”
    “微臣遵旨!”
    顾佐这次进宫,先前的事一个字没提。
    其实朱厚照本来想说点什么,但后来觉得没必要。
    而顾佐也只是说了些谢恩的话,至于皇帝今天这样务实坦诚的政务,也是他最为喜欢的。
    大明,是要在这样的努力中才能一天天强盛起来的。
    第三百八十章 顾佐的书
    白名单的思路很有启发。
    其实除了工程类的采买可以运用这种方式以外,官府所进行的其他采买一样可以适用,无非就是在细节上进行修改和补充。
    少府作为管理大量国家资产的机构,除了聚集财富以外,还有分配财富的功能。
    因为货币对权力而言只是一种资源,关键是要转换成更多实际有用的东西,比如军队、粮食物资、可以产生回流资金的资产,如不夜城等。
    把银子运回家捂住,这是绝对的守财奴思想。
    作为帝王,如果民间商业凋敝、农业败坏,那么不管你国库里藏了多少银子,最后也会很快被消耗掉。
    你不主动的把财富分出去,老百姓就会让你被动的掏钱。至少大规模的投资建设比大规模的平叛镇压要好的多。
    除此之外,顾佐当初在从扬州来到京师的路上与三位举子的对话,也给了他更多的想象空间。
    之后在监狱里,黑暗安静的环境也让他有足够多的时间进行思考。
    从这个角度来说,关上一个月还说不上好坏。毕竟他要是在外面,俗事缠身的情况下有哪有那么多心思去想一些纯理论的东西。
    不过当时决定写下来是觉得自己已经见不到皇帝了。
    可他又觉得自己的一些想法很重要,于是选择记录在纸上。
    如果有一天他性命不保,至少还可以托人把这样东西交到皇帝手里,这样也算死而无憾了。
    这种心理,顾佐没有和皇帝说,他不需要表忠心,他忠不忠心皇帝清楚的很。
    所以只是把东西呈上也就是了。
    其实朱厚照知道顾佐在监狱里写东西,所以他一个上呈动作便明白了,“成书了?”
    对于这个年代的人能写出什么样的关于经济的著作,朱厚照也有些好奇。
    “应也算不上书,微臣的拙作而已。若得空,还请圣上御览。”
    朱厚照招了招手,刘瑾便把东西拿了过来。
    “……说说吧。为什么写这本书。”
    “便是先前所说,微臣在船上巧遇了三位举人。他们都是扬州本地的商人之家,从小耳濡目染,于商业、钱财有不一般的理解。一路上,微臣与他们提到宝钞、白银、海贸、粮食。起哄有一句话微臣大受震撼。”
    “什么话?”
    “朝廷开海之后,茶叶、瓷器、丝绸大量输往海外,而白银大量输入中国,长此以往,则中国白银愈多,银价势必日益降低,于是米价、盐价必然逐渐昂贵,到最后反倒是银子越多,百姓越艰苦。而若要解决此危机,就是在换白银的同时也换一些粮食。只有粮食才能饱腹。”
    “三个举人?”
    顾佐立马开口,“陛下,此三人妄议朝政,确有不妥之处。不过臣与他们相处好几日,已知他们并非不忠不孝之人,还请陛下能够宽恕他们。”
    “不,你会错朕的意思了。”朱厚照看了看手里的书,“朕是惊讶三个举人竟然能有这样的见解。其实他们说的很对。”
    刘瑾在一旁听了都略有意外,顾礼卿就是顾礼卿,其圣宠还真不是一般的好。
    “你这本书起名为《海贸论》,虽然还未翻开,但想必会非常精彩。至于那三人的名字,朕不问过多,眼看就要科举,先让他们考考看。名正言顺,朕这个皇帝总归是好安排些。”
    “陛下圣明!”
    “至于你们的讨论,已经逐渐认识到了货币的本质。即货币本身并不具有价值,是因为人人承认它,它才具有价值。实际来看,朝廷用丝绸、瓷器换取粮食也是一个划算的交易,这些都没问题。但不可以因此就说货币没什么用。”
    “比如朝廷要修路,银子还是最好的资源,用瓷器、用丝绸就都不好使,至少不方便,所以一段时期内,让海外之银输入中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它其实有些像先前朕与你所说的事,便是要给百姓谋生的手段,让他们有银子可花。海外的白银输入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说白了,经济活动必须要有足够的货币量。
    如果货币不够,交易麻烦,其实是蛮大的制约,甚至可以说几乎不要想着繁荣两个字。
    历史上的大明在这个时期还是属于白银比较少的国家,所以才会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有数亿量白银输入。
    从市场角度来说,如果银价在中国贱到没人想要,那么商人出海的贸易自然就不愿意要白银了。可实际上并未出现这样的情况。
    “朕还听说,东瀛之国有巨大的银矿。”
    “银矿?!”即便是顾佐也出现了瞬间的羡慕。
    羡慕就会想要。
    不过这些都离得还远,大明朝连像样的水师都没有。
    “只是听说而已。礼卿,朕还是先看看你这本书。若你不介意,朕就在边上做些批注。”
    顾佐受宠若惊,“微臣自会如陛下所愿。”
    “好,那你先退下吧。”
    “是。”
    朱厚照其实有种怪异的感觉,
    如果不是他这个后世来客,大明怎么会有人去思考贸易和货币?
    所以他便带着一丝好奇认认真真的看了起来。
    《海贸论》的名字起得有些随意,不过却不影响它的内容,这本书整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 分介绍了朝廷开海的背景。
    实际上就是当初朝廷所考虑的浙闽百姓出海为生的一些理由。
    朱厚照觉得他回避了一些问题,比如说洪武年间朝廷为什么禁海。臣子不敢写,但他这个皇帝则可以做决定。
    任何时代都有其特点和特别的缘由,开国之初,面对东南和北元的两面夹击,太祖皇帝做出这样的决策是正确的。
    那时候禁海是对,这时候开海也是对。这叫务实、灵活。施政的氛围如果能有这两种东西,那才是莫大的幸运。
    因为说到底,没有一个为政者不会犯错,关键就在于弄下去发现不对要立即能改。这个能力,往往比多大程度做正确的决定还要重要。
    “刘瑾,去将《太祖实录》拿来。”
    “是。”
    之后皇帝将顾佐的书摊开来,照着实录于字的缝隙处增加这些内容,他的字经过这些年苦练,也算是能写一手漂亮的簪花小楷了。虽说实际上比不上顾佐,但外行人看不出道道。
    书的第二部 分写贸易和货币。
    其主要内容是写贸易的重要性和货币对于贸易活动的支撑。其中有些不准确的地方,因为顾佐毕竟生于一个小农经济的年代,且不可避免的有一种中央王朝“百产丰盈,无物不有”的优越感,于是将贸易活动视为一种上国的恩典。
    朱厚照在这里做了批注,他不是要消除这些人的优越感,他是要告诉人们,大明朝尽管物产丰盈,但是物产只有卖出去才能换得银子,
    丝绸是不能够吃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开展贸易活动是为了本国的百姓。
    不能够觉得我是天朝上国,愿意和你贸易就贸易,不愿意就封了,这样本国做海贸的百姓怎么办?
    对于货币,朱厚照加了一条批注:货币可以定义为一般等价物。
    这是他在高中课本上学来的,实际上货币的定义在学界是有争议的,它的内涵也不是简单能解释得清楚的。
    但对于现在来说是够用的,足够让这个年代的人领悟很多年了。要是真的写成‘一种关于有劳动等价物对应的交换权的契约’,那也要他们看得懂才行。
    书的第三部 分是写当下的大明朝应该如何开展海贸。第四部分则是关于海外贸易的未来展望。
    总的来说,《海贸论》可以定义为古代第一本针对中国与海外贸易得失进行思考的书籍,并跳出了单单是‘挣钱’的这个桎梏,系统性的描述了贸易与货币的关系,对于触动当代文人进行更多经济思考起到了促进作用。其中虽然有些缺点和错误,但这是第一次,大明的官僚精英和书院的学术人员开始把经济当做一个科目。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其产生的影响再怎么夸大都不为过。之后正德皇帝不断提拔任用的新型经济官员也大多都受此书的影响。
    另外一方面,朱厚照也开始酝酿针对少府的改组。
    随着掌握的财力逐渐膨胀,少府这个户部之下的‘二级’机构已经越来越像一级机构了,户部尚书这个伪财神爷处处哭穷,因为国库的银子早就定好了去处。而少府令则成了真正的财神爷。
    如今的少府掌管着船厂、粮商、不夜城,京城规划司也隶属其中,此外已经筹备得有了雏形的银行……相比于空虚的国库,这里才是真正金山。
    毕竟这里聚集着最多的想着往上爬的官员,那动力自然就和其他衙门不一样。
    顾佐官复原职以后,几乎没有调整的时间便立即投入到了政务之中,
    比如重新给不夜城开业定了期限和时间、召集人手研究编制那个白名单、要求青正源造船厂奏报生产情况……
    这些事情每一项都繁杂。
    忙碌之中,时间来到七月,
    七月,扬州抄没的银两,开始解送京师;七月,初选五千名妙龄少女纷纷入京;
    七月,朝中大臣渐渐发现皇帝对于任命新的两淮转运使丝毫没有兴趣,直到皇帝告诉他们,朝廷将不再保留两淮都转运盐使司,消息一出,朝野震惊。
    第三百八十一章 非运司之过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腐文书,免费小说,免费全本小说,好看的小说,热门小说,小说阅读网
版权所有 https://www.fuwenshu1.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邮箱:ad#taorou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