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广端着厚厚的奏疏,越往下看,心头越是发凉。
道衍写下,依据对圣人之学的学习、体悟、总结,建议永乐帝推行变法八策。
第一策,推广考成法,大规模整顿吏治。
第二策,恢复荀子儒家五圣地位,调整科举内容。
第三策,彻底重新清丈田亩,扩大推广摊役入亩与化肥。
第四策,推行税制改革,建立税警总团。
第五策,宣传圣王之说,树立民族国家概念。
第六策,扩大国债发行规模,重建宝钞信用。
第七策,扩充钦天监规模,监测天文现象。
第八策,增加礼部职权,重塑宗藩体系。
“您是跟哪位圣人学出这些东西的?”
要不是道衍老和尚不在他面前,胡广真就忍不住开口问问。
咱学的圣人之学不是一个东西吗?
学的不都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您还学别的了?
您这圣人正宗不?
内容太多,胡广没来得及一一细看,但是光看了第一条考成法,胡广就知道,这是来真格的了。
奏折里,道衍建议永乐帝通过考成法对朝廷的各部衙门加强管理,在京城内,要求各部门一旦接到了圣旨,必须在几天之内给答复,要么立个期限答复。
如果京城的哪个衙门觉得有意见,也应该赶快拿出个清晰明白的道理辩解。
行不行?为什么不行?怎么样才行?
然后,六科根据六部的答复,对相关事务进行监督,登记注册,直到事情办完才勾销如果接到圣旨,超过期限都没有给出明确答复,那么就要严加治罪。
而且对官员的优劣考评,也是根据他们完成事务的效率。
并且道衍还由言之凿凿地引用了所谓的圣人之学的体悟,来了个“优劣危机,用停成御”的八字口诀,用以量身定制各部门的考成目标。
胡广琢磨了一下,竟然还真发现,道衍这所谓来自圣人之学的八字口诀,挺他娘的有道理?
清晰易学,突出一个简单好上手。
变法八策里,摊役入亩、化肥、大明国债、增加礼部职权这些事情,胡广知道。
但剩下的诸如调整科举内容、推行税制改革、圣王之学、民族国家概念云云.胡广就完全不了解了。
朱高炽清了清嗓子,胡广也来不及细看,又囫囵翻了翻后面的内容,就赶紧递给了后面的杨荣。
等到几人都传阅完毕,这封保密级别堪称绝密的奏折又回到了朱棣的手里。
朱棣单手拿着厚厚的奏折,在另一只手的手心拍了拍,继而问道:“众卿既然已经都看过了,不妨说说自己的建议呢?”
“炽儿,你替他们开个头。”
朱高炽心中咯噔一下,他本以为父皇不会逼自己表态,但没想到父皇的话锋直接转向了他。
朱高炽不由得在心底叹了口气——这种事根本不需要讨论啊!
朱高炽心知肚明,自己是不适宜参与此事的,因为这不仅牵扯到国家根本,而且会得罪一大批自己潜在的政治支持者,也就是士绅阶层。
而改革这种事,一般来讲也都没什么好下场,最终结果可能就是改革派和守旧派两败俱伤,甚至国家元气大伤。
朱高炽的政治嗅觉足够敏锐,事实上,朱高炽每节课一路听下来,就已经知道改革之事,已然是不可避免了。
当然了.很多事实上的改革动作,包括摊役入亩、大明国债、增加礼部职权这些事,都已经在做了,只是没有大张旗鼓地冠以改革的名号,也没有梳理成为系统性地改革思路。
而且,这件事注定会随着姜星火出狱时间的迫近,愈发迫在眉睫。
但是朱高炽万万没想到,道衍竟然会动手的这么急。
甚至于,都没等到姜星火的最后一节课,道衍就已经准备齐全给父皇上奏折了。
按理说,不应该等姜星火出狱后,让姜星火与父皇当面奏对吗?
但朱高炽却旋即醒悟。
这里面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道衍认为姜星火在朝中的资历、岁数、能力,还不足以作为改革的旗手,隐藏在幕后指挥或许更好.这里倒是没有瞧不起姜星火的意思,而是客观地、实事求是地来讲,姜星火现在在世人眼里的政治条件,确实差了“亿点点”意思。
论岁数,二十出头,毛头小子一个,这个年岁的人大多数还在参加科举,从政的门槛都没迈进去。
咳咳,姜圣的科举成绩也并不理想就是了。
秀才考了两次,到现在也没考上。
论资历,毫无资历可言,没进入过朝廷,也没参加过靖难,文臣勋贵两头不占。
论能力,迄今为止,姜星火虽然拥有种种超越常人、近乎仙术的能力,譬如预知未来、洞察一切、知识奇博,但还没有表现出任何在政治斗争和行政事务上的能力。
所以,朱高炽有充分地理由相信,道衍这么做,不是想要冒贪天之功为己有,把姜星火的这些知识和理论当做自己的政治资本。
而是道衍认为,以姜星火目前在世人面前的形象,或许还不足以成为改革派的领头羊。
换言之,道衍打算替姜星火扛起吸引最多仇恨的改革派大旗!
“怎么?”
这时朱棣盯着出神的朱高炽问道:“你觉得朕让你为难了吗?”
朱高炽顿时一惊,他连忙回过神来摇头道:“儿臣绝无此意。”
朱棣皱眉道:“那伱为何不肯发表看法?”
“这”
朱高炽一时间哑然失措,他很清楚自己的定位和尴尬之处,别说他作为大皇子不应该表态,就算表态,也不应该是在这种场合发表建议啊,父子二人私下说不好吗?
毕竟,无论怎么表态,都会对朱高炽这个实际主持内阁工作的常务副皇帝,在内阁成员心中的地位造成影响。
可朱高炽毕竟还是有政治敏锐度的,他察觉出了一点端倪,父皇这句话的意思是,他想要借此敲山震虎,借自己之口,让内阁成员知晓他的态度。
朱高炽想到这里,心中一阵苦涩,自己莫非真是被父皇看准了,以后必定会被文臣拿捏?所以现在要逼自己一把?
朱高炽想不出极为恰当的答案,不过这种时候,朱高炽当然不会傻乎乎的乱说话,因为朱高炽知道,一旦自己说错话,恐怕立刻就会遭到内阁成员们在心里的反对,或者父皇的否定。
不是储君的大皇子实在不好当啊!
朱高炽心中飞速转动着念头,忽然灵机一动,干脆顺着父皇的话往下说。
“儿臣认为,道衍大师所上奏的变法八策确实是极佳的,以图强国富民之心也是好的。但儿臣觉得,这件事情,待会儿最好还是要问问朝廷众臣的意见.最起码要先问问六部尚书的意见,通个风打个招呼,以免闹出误会。”
朱高炽这番话可谓滴水不漏,既显示出了自己的谦虚和顺从,又委婉地提醒父皇,现在不能贸然行事,至少要等六部尚书发表意见才能拿主意。
说白了,内阁这群青年才俊,此时还掌握不了大明帝国文官系统的话语权。
杨士奇闻言,顿时露出赞赏之色,微笑道:“陛下,臣也赞同大皇子殿下的意见。”
解缙的眼睛闪烁了一下,脸上的表情有点僵硬。
平时一贯趾高气扬的他,今天明明是触及到了切身利益的事情,却反而怂了。
解缙看了一眼把头埋得低低的胡广,恍惚觉得,几个月前,好像这一幕也出现过?
而内阁里地位仅次于解缙的洪武朝资历进士黄淮,则是谏言道:“陛下,臣等愚钝,光看奏疏,很多事情还有所不解,若是陛下想要臣等提出些切实可行的建议,不妨动劳道衍大师入宫一趟?”
朱棣看了黄淮一眼,却没有反驳什么,只是摆了摆手,吩咐身边的三皇子朱高燧宣诏道:“传朕口谕,宣道衍大师入宫觐见,宣六部尚书入宫觐见。”
“是,父皇!”
三皇子朱高燧领命退了下去。
胡广松了口气,心中暗忖:“幸亏大皇子和黄淮聪明,如此既拖延出了时间多思量片刻对策,又能拉上六部尚书这些庙堂大佬分担压力。”
不过此时,本来以为能消停片刻的内阁众人,却惊奇地发现,一个最不该出声的人,表态了。
素来被认为“老实敦厚”的胡俨,慢慢地走到朱棣面前,跪拜道:“陛下,臣以为此事不妥。”
“哦?”朱棣挑了一下眉毛,目光落在胡俨身上。
胡俨,南昌人,通览天文、地理、律历、卜算等,尤对天文纬候学有较深造诣,其人从不与人争先,性情稍显憨直,乃是公认的老实人。
而且相比于行政官僚的位置,身为馆阁宿儒的他,似乎更适合当提学官员,毕竟如果光以国学功底来论,恐怕就连才高八斗的解缙都比不过胡俨这般扎实。
“胡卿不妨说说。”朱棣没指望胡俨真能说点什么可行建议。
毕竟,现场的内阁众人,无论是论急智还是谋划,胡俨几乎都是排在最后的,甚至连墙头草胡广,论起这些来都能说比胡俨强。
在众人的心中,胡俨就是一个饱读诗书的老实人。
而胡俨这老实人甫一开口,却是石破天惊。
“臣以为,天变足畏,祖宗足法,人言足恤。”
胡俨的语气平淡至极,仿佛在翰林院中与同僚心平气和地治学探讨经义。
可这不由地让内阁众人心头惊骇,皇帝让你说那是客气客气,你是真敢说啊!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