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在网络上看到有人议论,说谁可以称之为诗人,觉得如此冠名戴号,实在索然无味!对我而言,并没有在大杂志上发表过什么好诗,故此,当然也不能被称之为诗人。然而,在诗的创作艺术上,个人以为,最好不要整天去求什么虚名,只要专心写作,发表不发表,名号不名号,这都和真正的诗人扯不到边上!
也看过不少所谓诗人的诗,不敢枉评,却味同嚼蜡。有人说,诗是语言的精华,可到底这精华的关键在哪呢?时常把自己的诗作发表在网上,得到如此感触——有些诗,竟然让某些人无法看出所以然。话说至此,不免凄然苦涩,觉得网络世界,只是玩玩而已。网络如此无奈,投稿到传统诗刊上,更是无人问冿,如何不让人羞愧?
前段时间写了一首诗——又闻箫音,今日无聊,王婆卖瓜——自娱自乐,解剖一下,也算对得起自己的执着:
箫音,鼓起悠悠沧浪之水
似一把看似古远的、古远的蒲扇
招摇着,来去自由,的风
黄昏,卷入夕阳托起明月
一只长手长脚,并且长嘴的鹭鸶
在深静的芦苇丛中,轻眠
按说,小船儿是明月的家
那一竿打渔人的长篙,深深插入
岁月长河,远望高楼玉宇
又闻,那吹箫鼓扇的老人
扶摇着一对恒久月光,轮转传奇
千年古寂陈朴,落入繁华
这首诗发在网络之后,引来一位老友拍手叫绝。于是,我说他极有鉴赏眼光!这位老友散文写得好,因此我觉得,如非有眼光之人,也断然不敢说出此诗的意境。然而,这样的诗作却一直遭遇冷落,原因是没有人看懂。这也难怪,现在有些人只会写诗不会读诗。
洞箫,作为中国的传统乐器,早先就有诸多传说,比如“吹箫引凤”之类的故事。所以洞箫难写,确乎难有新意表达。而在此,我写夏之月夜箫音。先从其声如浪鼓、似风动写起,故有“悠悠沧浪之水”及“古远的、古远的蒲扇,招摇着,来去自由,的风”之和谐。恰黄昏时候,夕阳西下明月升起,芦苇丛中的鹭鸶,似眠欲眠,勾勒出一副江边黄昏的美景,在箫音之中,显得和谐静怡。
再往远处,是月光之下的小船,而小船的更远处,是现代高楼林立。此情此景,我们溶入古远和现代之中。箫声、明月、小船、鹭鸶,他们古远而美丽;而高楼大厦,却展现出现代生活的光华。在娓娓的箫音之中,勾引出诗情画意。“那一竿打渔人的长篙,深深插入,岁月长河,远望高楼玉宇”然而,很快我们就会担心这种古朴之美,会迅速溶化于现代文明之中,并为之所包围和吞噬。我不知道,他们是否能够永久相融
写这首诗时,我的感触甚多。最让我难受的是那些古老的东西,在现代生活的包围之下不断泯灭。当我们听到箫音的古朴时,发自于内心的赞叹不能不让我们为之放歌。那似水似风的箫音,在黄昏,在月夜;以及老人、鹭鸶、小船和明月,在高楼大厦的包围下,很美也很容易消失。打渔人插入岁月的长篙,我想它应该是面对远山的!现代文明掳走了我们不少诗情画意,能有这样的偶然之美,怎能不让人为之心动呢?
于是,昨天和今天,今天和明天;古朴和现代,幽雅和强悍;温暖和冷漠,宽松和逼仄形成对比,城市向我们走来,诗意向我们逃开在诗情画意的同时,隐含着忧郁之伤感“千年古寂陈朴,落入繁华”那箫音美景,是否依然长存?
很遗憾,此诗发出后少有人理悟。有朋友说,最能看懂自己诗的人,是他本人。但我却告诉朋友:“不,不是的!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此时,我对我的诗,并没能完全剖析透彻,我是作者而不是评论家,我只能初浅地说出自己的点点诗情。至于这诗如何,自然会有比我更加敏锐的朋友来渗悟。
余光中曾说,他写乡愁的时候,或许只有淡淡的忧愁。但是,这诗却让读者们感觉出强大的民族愁绪来。这大概,就是诗文之外的意外吧?诗人当时并无感觉,也没有初衷,但是,他却感染了所有读者——事实上,读者更能渗透到其中的意境。
我的这位老友就是这样的,他从这首诗中感觉到它的意境之美,并且告诉我。于是我想,他的感觉超越了诗的本身甚至超越于我。而反之,也有很多人觉得看不懂,何也?是不用心读还是根本没有理悟呢?若是没有理悟,给自己评上一个诗人头衔,又有何用呢?
这让我想起我的另外一首诗——诗人中的前、后段:
诗人,把一首诗
扔给岁月沧桑
从此
她漫游于天地间不知所终
没有人
敢盗取,诗人的名字
她用她的爱和深沉
化解,魂之灵
并守护
永远守护
沧桑岁月,春夏秋冬
我觉得,不能经受历史考验的诗,那不是诗!诗人没有名字,只有诗。而我们应该知道,很多诗留下来,诗人却不见了。而写不出好诗甚至看不懂诗的诗人,又怎能叫诗人?就算,你曾经在哪里发表过诗作或者出了一本诗集,那你也不是诗人。充其量只是个写诗的人!
所以我感觉——诗人,是一种高度而不是一个名号!没有不凡的造诣,就别说自己是诗人没有达到余光中和舒婷的高度,就别把自己的名字和他们排列在一起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