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王儁一个工部尚书,竟然不知道朝廷为水师战船新造的火炮,能有多大的威力,能有怎样的改进。
王儁心中顿时有些慌了,目光不由自主的看向四周。
果然,入眼皆是一众朝中同僚同情的看着自己。
而就在这个时候,内阁末位的高仰止却是忽然开口:“若是微臣没有记错的话,水师现在所用的新火炮,还是工部左侍郎张二工,在太平府矿那边的工坊里头弄出来的。”
他这话一出,内阁中顿时响起几道细微的讥笑声。
解缙有些无奈的低着头侧目看向自己的学生。
首辅大人则是端起了茶杯,借着润嘴的功夫,淡淡的扫了这位小高阁老一眼。
王儁整张脸已经红的和煮熟了的虾一样,额头上渗出一层密密的汗水。
啪叽。
王儁两手一抖,在众目睽睽之下径直的跪在地上。
“臣失察,有罪。”
牛大富有些不解,目光奇怪的看了一眼跪在自己身边的穿着大红袍的工部尚书。
怎么好端端的,自己还在说着报捷的事情,这人就跪了下来,还说自己有错。
朱允熥身子向后一靠,端起手边的茶盏轻饮一口,脸上露出一抹笑容:“这是今年的祁门红?”
任亨泰当即开口:“入了秋,再喝绿茶就显得不太合宜,换上这祁门红略当养胃。”
“是有些不合宜……”朱允熥又饮了一口祁门红,放下茶盏,这才开口道:“今天议的不是东征大军的事情吗?怎么王部堂却要请罪,且起来吧。”
王儁心中无声的悲鸣着,整个人都软了。
半响后,王儁这才颤巍巍的爬起来,躬身抱拳:“微臣领命。”
而后王儁就退回到了位子上。
内阁中,无数道目光在流转着。
工部要完蛋了!
所有人心中都清楚,不合宜的不是这个时候喝不喝绿茶,而是身为工部尚书的王儁却不知道水师新配的火炮,很不合宜。
不合宜,那边如这时节不适合绿茶一样,给换成祁门红也就罢了。
牛大富仔细的揣摩了一下,觉得刚刚发生的事情似乎都与自己无关,见此刻也没有人在说话,方才继续陈述。
“此战,我军杀敌四万五。”
他一句话刚刚出口,整个内阁中便是一片哗然。
杀敌四万五,和击败敌军四万五,开始有着天壤之别。
仅仅是这一句话,四万五千余倭人,就葬身远离此处应天城的战场上,死在了明军的刀枪之下。
这是不留活口的做法!
瞬间,所有人都反应了过来。
包括任亨泰在内,众多文官目光移向了安坐其上的皇太孙。
杀伐太重。
朱允熥却是静坐不语。
牛大富继续道:“杀敌之后,大军索敌,羁押倭军一万八千余,由大将军签发军令,发往石见银矿及金银岛扩大朝廷开采规模。
京都城一方,则有我军近万兵马,并水师战船临城炮击。我军内外汇合,破开城门,虽然我军有心施救,然炮火之下,京都城内吉野家族成员及倭国天皇,皆不幸蒙难,葬身火海,京都城所建王宫如今已是一片白地。
战后,我军本遵军令,安抚京都城民,却不想营中官兵屡遭倭贼设伏袭杀,引动城中百姓暴乱。我军为保自身安危,只得亮出刀枪。
接连五日,方才平息京都城中动乱。事后军中典吏核对,因倭贼作乱,牵连城中百姓,事后仅有不足八千百姓幸存。
京都城中我军上报中军,中军合议,为免城中幸存触景生情,已将那不足八千百姓合拢聚于城外码头,暂为安定。并捷报发来京师,奏请朝廷准迁百姓于琼州府铁矿,以促新居之地,安定民生。”
自吏部尚书位升入内阁的任亨泰,沉吟了良久。
他实在想不出,这样的奏对,到底是东征大军里头哪一位想出来的。
满口的仁义道德,满口的为倭民着想。
一座属于倭国南朝吉野家族统治核心的京都城,战后只剩下不足八千城民。任亨泰已经不想去计算,这座城中在那几日里到底死了多少人。
所谓倭贼作乱,裹挟百姓。
恐怕也是粉饰了无数次之后的说辞吧。
这样的大明,似乎已经和自己曾经认识的大明不一样了。
“好!曹国公宅心仁厚!实乃吾辈楷模!”
近日,刚刚从西平侯沐英麾下,率领部分在外京军回京轮换的景川侯曹震,猛的拍着大腿喊了一声。
于是,任亨泰的脸色更加的郁郁了起来。
……
第四百五十一章 绝对正义,谁敢言不义?
仁,乃儒家之经典。
以仁为核心,中原在数千年的漫长岁月里,构建起了一个相对公正的社会秩序。
师出有名,携大义而伐之。
这是国家对战争的定义。
强如白起,便有不世之军功,却因为坑杀过多,而背上了一个杀神的名号。
这算不得一个好的名号。
内阁中,任何一个人用脚指头都能想到。
当日京都城中,就没有明军想要去施救吉野家族和倭国天皇。更没有任何裹挟百姓作乱的倭贼,也没有什么为了安定民心欲行迁徙的奏请。
东征大军就是血淋淋的将整座京都城杀的只剩下不足八千顺民。
然后,还要将这些幸存的人,发配到万里之外的琼州府去挖矿。
可是……
大明军中的那帮莽夫,什么时候竟然学会了满嘴的仁义道德,送到朝廷来的说辞,竟然让人挑不出半点的毛病。
景川侯曹震那句‘曹国公宅心仁厚’,不断的回荡在文官们的脑海之中。
如果将一座偌大的京都城杀的只剩下不足八千人,也能算得上是宅心仁厚的话,那现在内阁里的所有人,都可以用在世圣人来形容了。
以户部左侍郎、参知文渊阁而入列今日内阁捷报听奏会议的夏原吉,却是低着头无奈的笑了笑。
旁人不知道,但他心中却是清楚。
那个牛大富在内阁中的说辞,定然是铁铉那厮事先就交代好了的。
整个东征大军里面,也只有那厮才能说出这样的话了。
猜出了幕后黑手,夏原吉不由抬起头,看向和任亨泰一左一右坐在皇太孙身边的解缙。
当初他们三个人与太孙结识结交,太孙待他们三人可谓是推心置腹。如今解缙成了内阁大臣,自己也走到了户部左侍郎的位置上,铁铉虽然不在京中,却还是领了一个兵部左侍郎的职位。
当初三人在太孙面前许下的承诺,三人早就已经不再说出口,但每一样事情却都在坚定的履行着、实现着。
一个前所未有的大明,正在所有人的关注或不曾察觉下蜕变着。
“大军在外,情形万变莫测。本朝军马,皆遵皇命,虽不至生出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的事情来,但顺应时事而动,也是合乎情理,不违规矩的。”
内阁里众人心思各异,徐允恭就在这一阵的平静中,轻声开口。
他抬起头,从身边的国家功勋们身上掠过,又到了文官那一头,尤其是在兵部尚书茹瑺、吏部尚书翟善两人身上停留多了几息,而后是扫过太孙左手边的任亨泰,最后定在朱允熥身上。
“殿下,倭国前些日子是个什么情形,我等远在这应天城中,全然不知。便是近日发生的事情,也不曾知晓。
若是在外将臣,事事都要先行知晓朝廷,再去做事,恐怕现在听到的就是大军溃败的消息了。若是如此,倒不如将外头的大军都撤回来。
至于牛百户所言,京都城有倭贼裹挟百姓作乱。便是不多,却也是有的。而大军在外,远离中原,将士们本就是紧绷着一个弦,唯恐什么时候遭了袭杀。
这个时候,朝廷便不能奢求将士们有多少的分辨能力。若是严控那些远离故土的将士,去分辨眼前哪个是好人哪个是贼人,就实在是强人所难了。
我等军伍中人,皆知领军在外,最怕夜晚。因为那个时候,谁也不知道营外有什么,谁也不知道夜幕下会发生什么。
试问朝中将领们,哪个不怕领兵在外的时候,不怕自己军中发生营啸的事情?”
徐允恭一番长篇大论,似乎是有意将要这个问题放大的样子。
任亨泰终于是没忍住,想要制止徐允恭继续说下去。
“魏国公,你此番言论,究竟是何意思?”
徐允恭侧目看向任亨泰,抱起双手:“望任阁老知悉,大军在外,四处皆为杀机,实乃不易。
我朝今次定下征讨经略瀛洲道之国策,是要收瀛洲分设数道,置于朝廷中枢治下。
那么朝中就要保证东征大军的战力和军心稳定。朝廷到底是要一个动乱四起的瀛洲,还是要一个可以迁徙我朝中原百姓往来,朝廷派遣流官牧民的瀛洲?”
解缙眼角余光扫到正要开口的任亨泰,当下便抢先开口道:“朝廷自是要一个安定的瀛洲。”
徐允恭哼哼了两声,站起身面朝朱允熥拱手躬身道:“殿下,既然朝廷要一个安定的瀛洲,那就该相信前线的将士们,相信东征大军的将臣。国家养兵千日,王爵悬赏,我朝不会有听调不听宣的兵镇,国家也不该有秦桧之流的言论离心君臣。”
“魏国公!”任亨泰动了一丝怒意,目光锋利的盯着徐允恭,沉声道:“本朝没有秦桧!更不会有前宋旧时发生!魏国公身为大明公爵,不该有这等言辞出口!”
朱允熥的左手抬起,朝着任亨泰压了压:“朝廷没有因言牵连获罪的例子。魏国公所言,亦可算是警示朝堂,不做那秦桧之事。”
任亨泰心中无奈,却只能是侧身拱手:“微臣领命。”
徐允恭面色不该,继续道:“东征大军意欲施救吉野家族及倭国天皇,此乃仁义,不曾救下,此乃无奈,于军中无错也。
京都城滋生倭贼,裹挟百姓犯上作乱。依大明律,也该是重典惩治。更遑论是在大军眼前,为保大军稳定,动用刀枪平定骚乱,亦是情理之中。
移百姓于城外,远离战火。今次之后,瀛洲设道,皆为本朝治下之民,徙本朝百姓于本朝琼州府,自无错漏,亦是情理该有之事。
臣斗胆奏请殿下,准允东征大军于瀛洲一应军机之事,有自行量裁之权。朝廷若为体统规矩,只需遣都察院官员往瀛洲,先设巡察一职,督办瀛洲战后军纪。”
“魏国公!”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