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汉献帝死后,改立刘虞子刘和为汉玄帝,朝中有王允一班大臣扶植,又与刘虞的维护,倒还算得上有几分起色。可是实际上刘和这个汉玄帝当得也不十分舒心。
由于兵权在外,诸多的诸侯其实已经不再服从这个汉室了。例如每年的税收,除了荆州的刘表,徐州陶谦,幽州吕布外,居然再无一家按时上缴。汉室威严竟然已经破坏至此。
刘和现在能够相信的就只有自己的父亲了。看着站在朝堂的父亲,刘和不可察觉的叹了口气,想来作为子嗣却让父亲如此操劳,还不如当初在幽州为一方刺史的好。
“文远,三辅刚定,百业待新,现在实在不宜再动干戈啊。”
不知道张辽发什么疯,今日早朝居然一上来就上表朝廷要去讨伐宛城的张济。
当中朝中最为威武的便是张辽,即便是上朝也是一般战服装扮。
张辽道:“陛下,臣以为此时出兵正是最好时机。”
刘和道:“张将军,请言之。”
张辽回顾四周,发现众人多有不屑之色,心中更是坚定要离开洛阳的决心:“前有董卓乱政,后有牛辅作乱,汉室威严大受折损。现在为了重振朝纲,必须要向世人再次展现。宛城张济虽然得了朝廷的宽恕不再追究,但其多次无故拖延要上缴的税收,其心可诛。故而臣愿领手下人马,扫平宛城,让天下百姓知道这个天下还是汉室的天下。”
张辽一番豪言壮志,直令其他武将暗叫痛快,只是武将的人数却只有寥寥几人,这朝堂还是文臣的朝堂。
可是刘和还是不能够自主的决定这见事,只得看向下首的父亲刘虞。
刘虞会意道:“陛下,要发动一场战争,必须要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才有可能打赢。现在光是为了对付三辅等地,以及各处的修建都让国库消耗殆净了,已经没有足够的能力再支持一场战争了。张将军啊,请多为百姓想想啊。”
就算贵为天子的父亲,也不敢忘了百姓,这就是刘虞啊。
张辽道:“至于物资方面,义王无需担忧,本将只要有一个月的粮草就足够了。”
一个月的时间攻破有五万人马驻守的宛城?而且那张济,李催哪一个不是当初董贼的大将,岂是易于之辈。听到吕布的大言不惭,众人又是一阵议论。
如果说现在在洛阳还能让张辽听话的,除了王允,不作第二人选。眼见大家议论纷纷,身为司徒的王允也是该到他发言的时候了。众臣顿时肃静,倾听王允发言。
王允越众而出道:“陛下,臣有言。”
刘和对王允也是甚是信任,因为父亲对此人很是敬佩,而且诛杀董贼功不可没,乃是汉室的忠臣。
刘和口气也是尊敬:“王司徒,请尽言之。”
王允微微清清了喉咙道:“陛下,臣以为张将军此言并不是没有道理。”
刘虞一听,急了,道:“王司徒。。。”
王允打断刘虞道:“伯安莫急,请静听我言。”
刘虞只好作罢。
王允继续道:“其实我们都知道国库的收入基本上就是全国各地的税收。现在除了荆州刘表,徐州陶谦,幽州吕布还是按时上缴外,其他各地的郡府已经少有想以前那样按时了。为了能够重新增加国库收入,就必须让这些地方上交税收。为此,杀一儆百也是不得不为之的。”
张辽听到此处,已经是喜道:“司徒大人也赞同此举吗?”
王允点点头。
刘虞眼见如此,心里盘算了一下,觉得也是很有道理,只好默认了。
王允,刘虞已同意,朝堂上不论文臣还是武官也都是同意,表达的意思已经很是明白。
见父亲刘虞也是同意了,刘和就不会再多加阻止,授予张辽此次行动的权利,随后,由王允点拨粮草给吕布行军之用,而张辽则是与自己的幕僚各自回去准备。
五日后,各方面都准备的差不多后,两万大军终于在张辽的带领下从洛阳浩浩荡荡的开向宛城。
张辽这一出,引得各势力都猜测其到底是怎么回事。这只天下猛虎又要露出他的噬血尖牙了吗?
首当其冲的便是宛城张济了。张济久在西凉军中,也是知道张辽之勇,故而虽然自己也是以勇力出名但却心中有些畏惧,毕竟自己是董卓的部将,虽然董公已去,可谁都不会忘记自己的身份。
李催也是得报后,急忙赶到张济府中,与其商议此次张辽的用兵。因为被曹操打败而被迫投奔张济,而且手中人马不过万余却是比不得张济的,尽管以往董卓还在的时候李催的官职大于张济,但现在却是以副将的身份自居,不敢如以往那般指手画脚。好在张济也是明白,对李催甚为和气,不曾有什么矛盾。
张济道:“我等随董公为祸洛阳各地,若不是三辅之地有牛辅与马腾等人作乱,只怕朝廷早就对我等下手了,如今张辽前来倒也应时。”
李催问道:“那将军如何为之?”
张济道:“事不可为,本将欲降之。”
李催一惊。
张济继续道:“那张辽虽然诛杀董公,但至少还是与我等共事已久,想来不会赶尽杀绝,若是能与之交好,也算是得了朝廷的肯定,日后再也不必担惊受怕了。”
李催却是想了想后,反对道:“只怕他张辽无情无义,想要取我二人项上人头方才罢休。”
想起惨死张辽手中的丁原,董卓,二人都是有些心寒,但若是不降难道真的以一城之力对抗下去吗?想来这是不现实的。
李催这才道:“降便降了,但不可如此轻易的投降。”
“稚然的意思是。。。?”
李催解释道:“若我等如此轻易的就降了朝廷,只怕他们以为我二人可欺,日后说不定还是一死,不如狠狠打击张辽军让那些朝中的大臣知道我们厉害然后主动上表请降,这样便无事了。”
张济,李催二人久在朝中,自然熟悉那些朝堂中百官的嘴脸,因而将他们看得一清二楚,提出的计谋也是极为恰当,不是自己求朝廷原谅,而是朝廷反过来求他们。
张济思前想后,终是下定决心,便道:“好,便依了稚然之言,我令我侄儿张绣率一万人马与你前去同守武关。”
武关虽比不得虎牢关,函谷关,潼关那般出名,但也是一座雄关,故而在此设下人马但却可以占得地理优势,不惧张辽。
李催起身道:“如此事不宜迟,我便去了。”
张济感言道:“保重。”。。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