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方丈!我佛常讲‘六根俱净,四大皆空’,要看破一切凡尘,达到‘无我’之境界。这第四种人,是不是达到了彻底空无的境界?”
“否也!‘四大皆空’所以说‘无我’,因为所谓的‘我’只不过是地、水、火、风四种元素的暂时结合体,而人每时每刻都在‘脱胎换骨’,无论在‘身体’还是在‘思想’中根本找不到‘我’的影子,所以说‘无我’。但佛教讲‘无我’并不是要人自暴自弃,而是要人不必要汲汲于名利的追求,不必与人斤斤计较利益得失,要以宽让容忍处世待人。唯有有‘无我’的认识,才能牺牲小我,完成大我,对义之所在,才能赴汤蹈火在所不惜。”
“老方丈!悟静领悟了!佛教以‘无我’‘看破一切’为手段,去达到行侠仗义、除暴安良、造福天下的目的。因为如此一来,人就再也不会有名利枷锁的羁绊,再也不会有患得患失的烦恼,而达到真正的自由自在和真如妙道。”
“善哉!禅宗力图把佛性从彼岸世界拉回到每个人的内心,相信每个人总会得以‘顿悟’。人类的活动,世界一切的事事物物都是寻求解脱的‘妙道’,一切事物之中,无不体现着‘真如’妙境。所以禅宗说:‘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人心具有佛性,虽然说内外无求,但总不能内外无有地‘夺境夺人’,所以第四种人的观点是错误的,其观点也根本不是什么空无观。佛教相信,凡是在释迦世尊的佛法中皈依信仰之人,到了弥勒世尊出佛的时候,也将同时出世、同听说法,同受弥勒世尊的授予记——告知你将在何时成佛。”
“阿弥陀佛!”悟静深有感触地说道:“悟静至今难以悟出弥勒世尊何日才可出世,但悟静相信那一天必会来临!”
“善哉!悟静若此足矣!不过老衲要问你,你所念‘阿弥陀佛’,你可知念此圣号的意义?”
“知道!念一句弥陀圣号,能消八十亿动生死重罪,得八十亿微妙功德。”
“阿弥陀佛!有许多念佛之人,或因贪恋金银财宝而落为守财鬼;或因迷恋妻子儿女而时堕为看家鬼;或因迷于坟墓美好**而沦为守尸鬼。如果欲往西方净土,但又迷恋着娑婆世界不放,就如抱着岸上的木桩去摇橹,再用多大的力船也不能前进,西方如何能得生?往生净土,是凭阿弥陀佛伟大宏深的慈悲愿力接引。惑业不净,势必迷恋着娑婆世界上的一切假相,佛虽来接引,但因心迷染业而不见佛,错失往生良机。佛如天上之月、影现千江万水,但污水不见。念佛之人心不明净,犹如污水不能现月而不见佛。直至人终将死,也未能见佛,往生西方净土之愿遂化为乌有。所以,要往生西方净土,非但要时时念诵弥陀圣号,更重要的还要空净凡俗之心,消灭一切业心。”
“老方丈!只要天天念佛,时时念佛,还怕什么业不能消,罪不能除?”
“阿弥陀佛!业的真正含意(义),汝可知晓?”
“悟静尚在瞢懂之中。”
“业是一个人的行动结果。当然,这行动结果就包含了一个人的言行和身行结果。不仅做坏事是业,做好事也是业。人一生中不知做了多少业,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偶尔做了点坏事,这是人之常情,在所难免。有时存心想做点好事,反而害了人,变为坏事;更或许做了坏事,自己一时还不知道。无量寿经说:‘纵是五逆十恶人,临终遇善知识,为之开际,一心悔过,十念亦得往生。’所谓‘佛无妄语,经无虚言’,这五逆十恶之人,临终十念、亦可往生,正说明我佛的宽宏慈怀,准许世人带业往生。”
“老方丈!悟静听说人临终往生的一刹那,只见阿弥陀佛与诸圣众前来接引,其它一无所见,还有什么业不业之说?”
“阿弥陀佛!这恰是平时念佛的功夫消除了业根。也就是佛、菩萨的慈悲摄受力把业根清除干净。经中说:‘等觉菩萨尚有最后一分无明未尽’。这未尽的一分无明,正是‘业’。等觉菩萨尚有业在,又有谁能一生证悟到等觉菩萨?带着未尽的余业往生正是带业往生。带业往生并没有错,只不过不要搞错它的含意;不要误以为念佛可以做坏事,横竖都能带业往生。下品往生净土之人,心未空净,还有处所,有生在,所以只能往生凡圣居士。这‘凡’字正是指带汪众生。若是上品,生即无生,无生即生;一方即是十方,十方即是一方,净秽不别,东西不分,心空意净,而不见空净,绝学无为而莫知无为,也就无所谓带业不带业。众生从无始旷劫以来,迷而不觉,执相习深,积垢厚重。今虽深悟,但旧习卒难顿除,还须久久扫荡打磨,方能够将无明习障彻底消尽。”
“老方丈!在禅宗里,开悟之人谓登初也,为见道位;在相宗为通达位,后面还有从二地至十地之修道位与十地以上至佛果的究竟位。这须行者努力用功将无明障一分分除位,方能一位位地升将上去。谁能一生成办,消尽无明,顿证佛果?”
“阿弥陀佛!刚才老衲已经说过,等觉菩萨尚有业在,谁又能消尽一切无明?我佛是允许世人带业往生的。不仅如此,纵是五逆十恶之人临终十念亦得往生,何况他人乎?所以说,我佛慈悲,准许人人带业往生,修成正果。再者说,‘业’原是人无明妄动所致,今一旦醒悟,以真智慧光一照,不论现业、宿业都一时消殒。所谓心空业亡,故五逆十恶之人临终十念也可以往生。这犹如一间暗室,不论关闭了多少年还是现在才封闭,一旦门启窗开,或烛光点亮,黑暗马上就消灭。但因封闭年久,霉臭之气一时尚不能尽除,须待久久通风和慢慢的扫刷,揩抹,才能恢复旧观。这一时未尽的霉臭之气,就好象未尽之余业,所以人要带业往生,并非一定要消尽无明而顿证佛果。”
“老方丈!悟静明白了。”
“嗯!可你不明白的,还多着呢!”
“老方丈!此话何意?”
“你总是张嘴老方丈,闭嘴老方丈,汝可知这方丈之意?”
“启禀老方丈。方丈意谓所住地方狭隘,只有方丈之地。方丈之称乃世俗所称住持之号。寺主改称住持是由百丈禅师创立清规戒律时而定名,意谓安住而维持佛法。相传唐高宗时王玄策奉使到天竺,过维摩居士故宅基,用笏丈量,只有十笏,所以号为方丈之室,从此沿传下来称住持为方丈。因住持居僧堂之首,故又称之为堂头大和尚。”
“善哉(崽)!好小子!善哉(载)!善于厚德载物,善于载入知识。寺院除住持之外,其下还设有哪些职务?”
“四大班首,八大执事。”
“汝可知我少林如何称谓四大班首、八大执事?”
“悟静尚不知晓!”
“嗯!老衲可以告诉你。少林寺历来以武名扬天下,少林和尚在坐禅念经的同时,而且还练习少**术,所以我寺这四大班首、八大执事常冠以金刚、护法、神奇之号。”
“悟静明白了。所谓少林四大金刚、白马寺四大护法和八大神奇就是指四大班首和八大执事。”
“善哉!可以这么理解。不过老衲还要告诉你,四大金刚就是四大金刚,四大护法就是四大护法,四大天王就是四大天王,八大神奇就是八大神奇,决不可互相混淆。汝可知晓?”
“经方丈如此一说!悟静立时顿悟。”
“善哉!善哉!老衲还要问你,我少林寺究竟有多少罗汉?”
经老方丈这么一问,悟静疑惑道:“难道不是十八罗汉?”
“哈哈哈!老衲就知道你会说十八罗汉。当然,这是一般寺院根据大雄宝殿两侧塑有十八罗汉所设立的寺僧。但是,你不要忘了,此次武林浩劫,降龙寺十八罗汉已惨遭杀害,我少林若只有十八罗汉岂能应对大敌?”
看到老方丈成竹在胸的气态,悟静忍不住问道:“老方丈!那你说少林寺究竟有多少罗汉?”
“号称八百罗汉!”
“八百罗汉?!”悟静惊悟道:“如何这般之多?”
“悟静!老衲知道你就是‘蜀东六雄’之首的‘飞天神龙’。你一定想为天下武林的报仇雪恨。所以老衲要将这少林四大金刚、八大神奇、十九路强勇和八百罗汉全全交于你,你可以带领这帮僧众,去完成你的誓愿。”
“多谢老方丈成全。能为天下武林铲除江湖邪恶,悟静就是赴汤蹈火粉身碎骨,也再所不惜!”
“善哉(宰)!好好地宰掉这些江湖邪恶,必得大善!老衲知道你的为人处事,相信你一定能完成宏图大业,为天下武林除暴安良,惩办此次武林浩劫的元凶。替天行道,除暴安良,也能修真见性,出道入佛。”
“既是如此,那老方丈何日准许悟静带领僧众去寻杀元凶?”
“阿弥陀佛!悟静!你现在休要多想这事,如今重要的是你要入我少林,面壁修禅。不然,老衲怎会选你做我的传人?”
“面壁修禅?那究竟要多久?”
“这就要看你的修行造化。多则几年,快则几日几时几刻。不过老衲不会让你整日苦闷在面壁修禅之中,你还要适时带领僧众去练武强身,以图共同对敌!”
“悟静明白!一切但听老方丈按排。”
“善哉(载)!直到有一天,你悟出灵光,修成正果,将静坐禅修看作是人生的一大乐趣,你就可以出道成佛,去完成你的宿愿。”
“但不知我如何才能悟出灵光,修成正果?”
“听老衲说法则可!”
“所说何法?”
“佛法!”
“佛法无边,犹若苦海,悟静难耐,不如回头是岸。”
“阿弥陀佛!欲做我佛三宝弟子,必须传法受戒。不论佛法、佛理以及佛义,都要一一通晓。否则,佛门难入。”
“悟静无法,只当听法。”
“法本无法,无法即有法。我本无我,无我即有我。以无法为有法,以无我为有我,以无限为有限,以无为而无所不为,是为佛法和武术之最高境界。”
“如何才能无法无我?”
“佛法,大公无私,看轻自我,舍己为人,不使他人生烦恼。佛法要求学佛求法之人‘真认自己错,莫论他人非。他非即我非,同体名大悲。’要善修忍辱。世间人忙忙碌碌、奔奔波波、无非为了我,其人常常见利忘义、损人利己。要学佛法,便要认识佛法,修持佛法,吃佛法,穿佛法,睡佛法,行住坐卧都在佛法之中。认识佛法的人,须把‘自我’打破,才能算是真正认识佛法,从而达到至高无上(尚)的无法无天之境界。要达到无法无我,你听我说一偈,便可知晓。偈曰:‘凡事都看好,脾气便化了,只要心平静,忍得就是宝。常找他人非,自己寻烦恼,佛法大无量,怨孽无从我’。”
“听方丈之言,悟静茅塞顿开。”
“善载(斋)!要达到无法无天无我之境,不但要先从认识佛法开始,同时还要亲身了解、体会佛法、佛理、佛义和修炼功法以及剃度、受戒、佛礼佛事等各方面的知识情况。”
“方丈!悟静认为,佛理、佛义蕴于佛法之中,所以知法则可知理知义;至于修炼功法,无非就是面壁修禅、四禅八定、五眼六通、藏密功法、观音咒和超自然神功——神通等,其中很多修炼方法,你我都已谈论而过,就不必再细谈了吧!”
“阿弥陀佛!悟静此言差矣!知无不言,言无不净。佛法是佛法,佛理是佛理,佛义是佛义,汝若入我佛门,必须逐一而过,岂能一知半解?说我佛教理法,博大精深,浩若烟海,如若不深刻领悟佛祖、佛、菩萨、鬼、灵魂、三魂七魄、芸芸众生、大千世界、十八层梵天、西方极乐世界和劫数、地狱、六道轮回、因果报应、托(脱)胎转世等佛理,以及人生真谛、四大皆空、普渡众生等佛义,你如何能在佛法之海洋中独自遨游?想必,不熟知这些,则是佛门不入,佛法难通,更无望达到无法无天无我之最高境界。”
“方丈所言即是!悟静敢问,何谓佛祖?”
“何谓佛祖!释迦牟尼便是。”
“何谓佛?”
“佛即佛!”
“何谓佛即佛?”
“佛即我,我即佛。佛是人,人是神。人人是佛,佛是人人。”
“何谓菩萨?”
“菩萨,就是有觉有情。”
“何谓有觉有情?”
“菩萨是梵文‘菩提萨垂’之译音,简称菩萨。菩提是觉,萨垂是情,此即有觉有情。”
“有觉有情,其指人乎?”
“有觉有情,非仅指人,其指所有具有情爱与情性的生灵。”
“如此说来,菩萨是有觉有情之生灵,那为何都将乐善好施及扶贫济困之人称为‘菩萨心肠’?”
“此乃民间通俗说法。菩萨是有觉有情的,能觉悟一切众生的痛苦,同情一切众生的痛苦,进而解救一切众生之苦。”
“菩萨本义,指一切生灵。那庙堂之中泥塑木雕的土地城隍、牛鬼蛇神算不算菩萨?”
“阿弥陀佛!它们既是泥塑木雕,何来觉情?何谓生灵?何谓菩萨?”
“方丈所言即是!一些信佛迷信之人,实在是曲解了菩萨的真正含义。”
“菩萨之本义,绝异于民间观念。菩萨是信佛学佛之后,发誓愿自度度人乃至舍己救人之人。所以,一切妖魔鬼怪、土地蛇神绝对不能称之为菩萨。”
“既是如此,何谓鬼?何谓神?何谓灵魂?”
“在民间信仰之中,灵魂与鬼乃是一个纠缠不清分割不开的大问题。佛教认为,鬼是六道众生之一,正像人类是六道众生之一一样。在民间,对于灵魂存在的相信根深蒂固,认为人死之后的灵魂就是鬼。其实,作为人,固然有生有死;作为鬼,同样有生有死。只不过人是胎生,鬼是化生。但是,按‘六道轮回’之说,人死之后不一定就生为鬼。至于灵魂,民间传说很多,往往把人的生死之间用灵魂作为桥梁,生是灵魂的投胎、死是灵魂离开了肉体。而魄则是随生而生,随着肉体消亡而消亡。所以有‘三魂七魄’之说。
但是,佛教并不承认这一套的灵魂观念。因为佛教主张‘因缘生法’‘自性本空’,不论物质还是精神,都是因缘生法。以‘生死无常’之观来看,一切事物都是生灭无常的,物质如此,精神也是如此。一切因缘聚合而生,因缘分散即灭,大至一个星球、一个天体、乃至整个宇宙;小至一茎小草,一粒微尘,一颗原子,无一不是假借内因与外缘的聚集而存在。除去了因与缘的要素,一物也不可能存在。故此,佛教认为,从根本上看,一切空无一物,也即‘自性本空’。”
“方丈!如此说来,佛教根本不承认鬼魂神魄的存在。”
“善哉!一个真正的佛教徒,唯有崇拜佛、法、僧三宝,绝不崇拜鬼神。但是,正信的佛教并不否认鬼神的存在,因为鬼神也是六道轮回的两大流类。汝可记清否?”
“悟静知错,已铭记于心。”
“善载!汝当好好记载于心。佛教的神,常是在天与鬼之间,大福之鬼便是神,天的扈从也是神。鬼有多财鬼、少财鬼、饿鬼、淘汰鬼、多财大福鬼,其虽在鬼道,也享天福。民间一般所崇拜的神多半就是大福之鬼。神有天神、空神、地神,或者分为天神、畜神、鬼神。民间一般所崇拜的牛鬼蛇神、草木精灵、山川土地等神是地神、畜神和鬼神。
在佛教经典中通常提到的是天龙八部鬼神,那就是:天神、龙神、夜叉神、乾闼神、阿修罗神、迦楼罗神、紧那罗神、摩侯罗迦神。这八部鬼神,有善神,也有恶神。万象神功,至少包括这所有的鬼神魔怪!
天龙八部,乃佛教术语,天龙八部都是‘非人’,包括八种神道怪物,因为‘天众’及‘龙众’最为重要,所以称为‘天龙八部’。八部包括:一天众、二龙众、三夜叉、四乾达婆、五阿修罗、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摩睺罗伽。许多大乘佛经叙述佛向诸菩萨、比丘等说法时,常有天龙八部参与听法。《法华经:提婆达多品》云:‘天龙八部、人与非人,皆遥见彼龙女成佛’。‘非人’是形貌似人,而实际不是人的众生。”
“老方丈!何谓天神?”
“天众是也。”
“何谓龙神?”
“龙众是也。”
“老方丈!何谓夜叉神?”
“即飞空鬼。”
“何谓乾闼神?”
“即天空音乐神。”
“何谓阿修罗神?”
“即非天神。”
“何谓迦楼罗神?”
“即金翅鸟神。”
“何谓紧那罗神?”
“即天上歌唱神。”
“何谓摩侯罗迦神?”
“即大蟒神。”
“孰是善神,孰是恶神?”
“谁都是善神,谁都是恶神。善恶并没有根本的区别。”
“如此说来,天龙八部是善恶混杂其中,难分真伪了?”
“非也?佛教主张无明烦恼是可以逐渐降伏而分层断除,无明断尽,佛性也就彻底圆满,这就叫做断烦恼证菩萨,了生死入涅磐,根本也没有什么善恶可言。至于善恶问题,仅是世间法中的观念。走出世间法,乃是无善无恶。善别于恶,有善必有恶,所以佛教的目的,既不讲恶,也不讲善。其实善恶问题,纵是世间法中,也是没有绝对的,正象毒药可以毒死人也可以救活人,良药可以救人也可能杀人一样。故此,圣位的佛菩萨,他们本身固然没有善恶可言,他们看众生也没有善恶区别,唯有如此,才能平等博爱地来普渡众生。善与恶,不过是凡夫众生的自我执着而已。”
“方丈!佛教不言善,不言恶,那人性之本究竟是善还是恶?”
“悟静!看来你还未领悟老衲刚才所言的真正含义。”
“方丈!悟静在入佛门之前,虽是一介武夫,但我对于世间各家学派对‘性本善?性本恶?’的纷争还是了若指掌。孟子讲‘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讲性本恶,**认为人性是善恶混合,公孙子主张人性无善无恶,告子讲性无善无不善,甚至还人推崇孟子主张‘食,色,性也’,而后人则多数倾向于孟子。因为孔孟才是儒家的正统思想。”
“阿弥陀佛!悟静!你休要再受其观点主张的影响,只要你一心向佛,总有一天会悟出禅机,你便不会再搅在‘性本善?性本恶?’的纷争之中。到那时,你便会超凡入圣,无有生死善恶之分了。”
“方丈!总而言之,佛教之中还是有善恶之说的。”
“阿弥陀佛!悟静言之有理。佛说:‘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相’,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也就是说佛教也主张人性本善之论。但是,事实之上,佛教虽说是性善论,也可以说是性恶论。然而,佛教的本质,既不属于性善论,也不属于性恶论。”
“既是如此,佛教之善恶,当应随缘而定。”
“善哉!众生皆有佛性,是性善论;众生皆由于无始以来的无明覆障而致尚未成佛,却是性恶之论。因为,性善论者可以防恶而归于善,性恶论者则可以去恶而成其善;两者观点不同,但目的还是一样。所以,佛教可以适其所适、因缘而定。
若从根本上说,性善论也好,性恶论也好,他们都是仅仅讨论当下一生的本性问题。说性本善与性本恶是从哇哇坠地时算起今生以前的善恶行为,也就是业。但他们却没有能力追究今生死后的善恶行为。孟子偏重理性价值,所以说是性善;荀子着眼在物性的转变,所以说性恶。而实际上,他们都是片面之观。
从这一点上讲,佛教既非性善论,也非性恶论。因为佛看众生皆有佛性,他是从无始以前看起,一直看到最终达成‘佛性’目的。从当下的一生根本不能论断善恶,在众生来说,善的佛性与恶的无明,根本就是难兄难弟,分割不开。有佛性的时候,就已有了无明,它们是一体的两面,在生死,是无明;出生死,是佛性。物性是从无明开出,理性是由佛性萌芽,所以,说人之本性是善固然不对,是恶也不对。若从当下的一生而言,善与恶,理性与物性,乃是与生俱来,投于善则善,投于恶则恶。”
“如此说来,佛教的善恶观与**的善恶混合以及公孙子的性无善无恶论、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有大同小异之处?”
“阿弥陀佛!不可如此乱加联系。佛教善恶之观超凡脱俗,谁也无法取替。佛教说善说恶,但其本质上又讲无善无恶。可这也不能等同于公孙子的性无善无恶之论,因为在现实世间的凡夫之位上,人性并非没有善恶,只是在出世以后,才设法加上善恶的名目。这从根本上来说,性无善无恶论便没有道出人性之本源。而佛教认为,人性的善恶之观不是一成不变,要彻底废除一切善恶及无善无恶的定论。”
“阿弥陀佛!经老方丈这么讲说,悟静渐渐在开悟。”
“阿弥陀佛!不再言善言恶,你则会立即醒悟。”
“承蒙老方丈开导。请老方丈继续为弟子说法。”
“善哉(载)!汝还有何佛理未通?”
“弟子请问,何谓芸芸众生?”
“芸芸众生即是说宇宙众生、大千世界不可胜数。”
“何谓大千世界?”
“佛教以每一千大世界为一个佛国土,包括一千的三次方个太阳系,相当于天象中的一座星云。它把一千个太阳系称为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称为大千世界。”
“何谓西方极乐世界?”
“所谓西方极乐世界,也称弥陀净土。它在《华严经》中的位置虽然不高,但它在地处东方的中原和扶桑的佛教僧侣心目中,却是一切佛国中影响最大、‘声誉’最高的一个。《阿弥陀经》介绍西方极乐世界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这就是说极乐世界距这地球相隔了十万亿座星云。净土宗就是以念阿弥陀佛,死后往生阿弥陀西方净土为目的。”
“西方极乐世界究竟如何?”
“佛经中描绘的西方极乐世界是个尽善尽美**奇妙的仙境。在那里,国土以黄金铺地,所有一切器具都是由无数珍珠玛瑙、百千种香料共同粘合而成,到处莲花结香、鸟鸣雅音。在西方净土里,众生没有任何痛苦,享受着无限乐趣。如若饮食,则七宝器钵自现眼前……百味饮食、自然盈满、衣着果品、花香璎珞、缯盖幢幡、微妙声乐,所居舍宅、宫殿楼阁,称其形色高下大小,或一宝二宝,乃至无量众宝,随心所欲,应念即至,吹之便去。在那个冥冥高空之上的西方极乐世界,一切人间的痛苦忧愁都会顿然消失,人们可以得到世间所求而不得的幸福和快乐。这个圆满世界乃由阿弥陀佛愿力所成的佛国净土。在十方法界之内,有着十方的诸佛净土,西方极乐世界,祗是无量佛国净土中的一个。”
“西方极乐世界只是净土之一,那其他净土该当如何?”
“一切净土,尽是妙不可言。所以,佛教三宝弟子也有不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愿往生甚世界的。东晋时代的道安大师、唐代的玄奘大师及窥基大师,都是愿往生本界大千世界兜率内院的弥勒净土。如果是悲愿宏深而信心坚强的佛教徒们,也有不愿往生他方佛土而愿生生世世在人间度化。
至于华藏世界,也即莲华藏世界,《华严经》中说是毗卢舍那佛的显现,各类生灵动物,山川大地,一切现象都是佛光佛体,一切声音都是佛法的狮子吼。毗卢舍那佛就是莲华藏世界的教主,他的国土全部是佛教化众生的净土。莲华藏世界的构成特别妙胜,由须弥山无数风轮所持。最下面的风轮能持上面的一切宝焰,最上的风轮能持香水海,香水海中有大莲华,四周为金刚轮山所围绕。莲华藏世界有无数香水海,每一香水海各有大莲华,每一莲华中又包藏无数世界,所以称莲华藏世界。莲华中包藏的多层次世界,次第布列,其中第十三重为娑婆世界,为人类所居住。由于整个莲华世界是光明灿烂的世界,因此娑婆世界里,人人都可以成佛。人人都有佛的本性,只要彰显佛的本性,就能得道成佛。”
“阿弥陀佛!西方净土,何其远也!”
“阿弥陀佛!西方净土,远可至无限天边,近可在有限眼前。关键在于你怎样修心养性。”
“方丈!悟静已得知何为西方极乐世界,但不知那十八层梵天又为何物?”
“天并不止是指天。它包括六欲天,**十七天或十八天,无**四天。欲界六天又称六欲天,即四大王天、仞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在欲界六天之上,具体分为十八层梵天,高高居于地球和欲界之上。**为四禅十八梵天。初禅三天,即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二禅三天,即少光天、无量光天、极光净天;三禅三天,即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四禅九天,即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色究竟天、大自在天。无**四天即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天。”
“何谓十八层地狱?”
“地狱是欲界六道最低的空间位置,十八层并非确数,极言其低而已。不管是八大地狱、十大地狱还是十八层地狱,数量多少并不重要,只要世人不敢为恶,一心向善向佛即足矣。”
“何谓六道轮回?”
“六道轮回乃是指天、人、阿修罗、畜生、鬼、地狱不断流转,不断在苦海中沉浮,生生延续,世世升沉,永无止境。这便是佛家所言的六道樊笼。地狱、鬼、畜生为三恶道,阿修罗、人、天为三善道。其中地狱是最低最痛苦之界,最高、最清净的是天。由于业力的性质不同,所得的报应也就不同,来世就会在不同的境界中轮回。只有弃恶从善,虔诚修持,才能跳出六道樊笼,求得超脱生死的解脱。”
“何谓劫数?”
“佛教认为宇宙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无限的,是既有消有长而又无始无终的。世界消长一周期要经历成、住、坏、空四期,也称四劫。劫是梵语‘劫波’音译的简称,意为时分。其长时、大时,是无法计量的极长时间,与极短暂时间‘刹那’相对。”
“神卦先生常说劫数难逃,其指何意?”
“其言是指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
“何谓因果报应?”
“佛教之‘因果报应’应该说是‘因缘果报’,种下什么种,将得到什么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机未到。时机一到,立刻就报!这说的就是因果报应。”
‘方丈所言即是。此次为害武林的恶人,必将得以恶报。悟静亟待这一天的到来。’
“善哉!善哉!等到你托胎转世之日,这一天也必来临。”
“托胎转世?!何谓托胎转世?”
“人有四期生灭循环,即本有、死有、中有、生有。人就是从本有至死有,从死有至中有,从中有至生有,又从生有至死有,如此次第辗转生死,循环不息。如上佛理,汝可记清?”
“悟静已铭记于心。”
“四大皆空、普渡众生等佛义,汝可知晓?”
“四大皆空指地、水、火、风皆空,以至无我;普渡众生是说要度尽一切有情众生,使皆成佛,而后自己才由菩萨位进入佛位。正是体现了我佛的宽大慈怀。”
“阿弥陀佛!善哉!善哉!悟静你既已懂得这些佛理,汝可知人生之真谛?”
“方丈!你早已给弟子讲过,若问什么是人生,什么是现实,只不过是一场梦幻而已。”
“哈哈哈!善哉!善崽!汝子可教也。人生的确是一场梦。不过佛家的人生真谛是对人生现象和奥秘的一种概括,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四谛。是关于生死和涅磐的因果理论。”
“何谓苦谛?”
“即人生的旅程。”
“何谓集谛?”
“即人生的命运。”
“何谓灭谛?”
“即人生的归宿。”
“何谓道谛?”
“即人之正道。”
“人生既是一场梦幻,佛家所说的这四条真谛不也是虚空如梦么?”
“善哉!佛家讲这四谛,无非是教人超脱生死,获得解脱的涅磐境界。到那时,一切就会变得虚无缥缈,空然如梦。但是,人若想达到这至高无尚之境界,还必须认识这四谛。你可对它们真正了解了么?”
“悟静只是一知半解。”
“善哉!一知半解便是‘无明’,你要彻底消除无明业障,才有可能最终得道成佛。”
“请老方丈开导悟静之明。”
“善载!佛祖释迦牟尼在快得道成佛之时,他逆观无明、行、识、名色、六入(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十二因缘,从老死逐渐观到无明,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生现象有真正原动力和人生痛苦的最后总根源是‘无明’,即对人生实相的盲目无知。如果能正确认识人生的实相,认识十二因缘的实相,就能灭尽无明,没有无明也就没有行,直至没有老死,一切痛苦也会因之顿然消亡。这样,也就能超脱凡俗而升入佛国净土。”
“老方丈!灭谛讲的是人生的归宿,是否就是超脱凡俗身入佛国净土?”
“善哉!灭谛之‘灭’是指人生苦难的灭寂,解脱。此乃是人生最终、最高、最理想的境界和归宿,也就是佛教教人追求的方向和目标。它也称为‘爱灭苦灭圣谛’爱,即贪欲。灭谛是指灭尽贪欲,灭除痛苦,不再生起之道。灭尽贪欲就是灭除痛苦的根源,贪欲尽,则痛苦尽矣。灭掉**望,也就灭掉了痛苦。”
“悟静明白!要灭尽贪欲,灭尽痛苦,人必自己掌握命运而走上正道。”
“善哉!善哉!人之命运,全在自己掌握之中。没有人会把你推入地狱,也没有人会把你带入佛国净土。最重要的是自己要看破人生八苦、逆观十二因缘、灭尽贪欲而归入八正之道。只要自我奋发努力,一定会有光明灿烂的明天。要知道,人就是顶天立地的人,在人之上绝没有一个可以操纵我们生死、成败与祸福的神。人才是自己真正的主人,是自己的主宰。”
“承蒙老方丈赐教!悟静终于明白人生之真谛。”
“阿弥陀佛!明白人生之真谛,不能全靠言传口授。重要的是,你还要亲身去体验;要明白世上的功名利禄都不过是过眼烟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不必太贪恋,不必太贪求,要普施恩慧,看破名利枷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老方丈!如今世道险恶,邪恶横流。我辈当应急公好义,古道侠肠柔骨,还世间一个太平,让公理与正义充满人间。所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我身为武士,理当行侠仗义、‘铁臂挡邪’,视死如归。这应该是我人生的真实意义。”
“阿弥陀佛!善哉!善哉!我佛常讲,‘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悟静果能如此,便是去佛不远矣。”
“悟静不才,方丈过讲。”
“老衲传授你佛法教义,是教你知晓人生的重要意义。在以后的日子里,老衲还要传授你观音咒、藏密功法、金刚掌、铁砂掌、达摩掌和超然神功。有朝一日,等你功满垂成,自可下山去完成你人生的宿愿。”
“多谢老方丈!悟静一定不负所望。”(未完待续)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