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王也有他的理由,谁家没个急用钱的时候,总不能让民众们抱着永业田等死吧。
高澄在永业田上采取被动收购的方式,民不卖,就不许官府过问。
而在私田上,则是另一番景象,私田经过这么多年的买卖,大多集中在士族门阀手中,高澄以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向他们求购。
也陆续获得了不少田地,数量不多,但高澄已经很满意了,钝刀子割肉,慢慢来,这种事急不了。
在买地的同时,高澄另一项开支则是搜集民间马匹。
北魏以来,朝廷马政虽败,民间却多有马匹,毕竟就是因为马政败坏,才会使得牧场马匹流落民间。
只是民间马匹质量良莠不齐,很难称得上良马。
不过高澄并不在意,京畿军重建后,他适时扩充了军中骑兵规模。
原京畿军共有骑卒五千五百人,其中有段韶、尧雄各领一千坐镇地方,高季式镇守陕州也带去了五百骑。
即使有侯渊、刘丰各一千骑的补充,高澄新建的京畿军也只骑卒五千。
高澄一改以往一名骑卒、两匹战马的配置,在河北牧场调来一部分战马的同时,大肆搜罗民间马匹,以作乘马。
将骑兵配置改为一匹战马、两匹乘马,在如今的京畿军中囤积了战马万匹,乘马两万。
硬生生凑出了一支万骑规模的骑兵部队,俱是一人三骑。
这一万骑,高澄为慕容绍宗、斛律光、侯渊、刘丰各分配一千人,高敖曹常作先锋,依旧为他保持两千骑的规模,剩余四千骑尽归高澄直属,由四千武川鲜卑组成。
阻碍这群自小生长在代北的武川人成为骑兵的原因,从来都是缺了战马,而不是会不会骑马。
但是会骑马,只是骑兵最基本的素质,高澄强令新组建的京畿军各部骑兵整日在洛阳周边习练骑战。
洛水、伊水之畔时常能见到万马奔腾的景象,民众最初还会因惊奇而出城寻个高处观赏,到现在也已经习以为常。
训练量的提升也使得人与马的食量加大,这无疑又是一笔大开销。
高澄并没有广兴佛教,修建误国奇观,却成功将大量大将军五铢钱流入市场,满足了民间因免役钱而对钱币的巨大需求。
其实他也不是没想过要兴建基础设施,例如铺桥修路,但这是地方官府拿到七成免役钱该做的事,于是放弃了这一设想。
骑兵们因高强度的训练,疲惫之余,战斗素养也确实有了长足的进步,而各地物价也没有因为免役钱对钱币的需求量,而出现大规模的波动。
于高澄而言,一切事情都在往好的方向运转。
按照户部估算,最迟明年秋收以后,府库足以支撑一场二十余万战兵西征大战,无论胜败,都不至于财政破产。
高澄命人将这一消息传去晋阳,希望高欢能早做准备,在信中,高澄坦言自己将率京畿军参与这场针对西魏的灭国之战。
高欢收到这封信后,没有沉思太久,当即回信对高澄的想法表示许可。
当初西征,之所以拒绝高澄随军,是需要他镇守河南,防备南梁。
今时不同往日,高氏在河南的统治稳固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河南区划做出调整后,有高岳、尧雄、侯景分别镇守,足以应对南梁威胁,无需高澄再去统筹。
唯一需要父子俩讨论的是高澄的出兵方向,究竟是两人合兵,还是高澄走上洛或者潼关。
高欢毫无疑问是倾向于高澄自走一路,而高澄却更希望两人合兵。
不管分了几路人马,决定战局的只能是高欢那一路的成败,高澄实在担心高欢又出什么幺蛾子。
父子俩对此还未有过沟通,毕竟时日尚远,但想来到时候又是一番争论,只看究竟是谁被说服。
不过高澄暂时也顾不得这么远,他如今正沉浸在又为人父的喜悦中。
太昌八年(539年)五月二十七,李祖猗诞下一女,同时被养在府外的元静仪肚子也有了动静。
双喜临门的高澄不止迎接了第三女降世,更是在确认喜脉后,风风光光的将元静仪领进渤海王府。
有关元静仪与崔括的婚姻,也因此成了洛阳街头巷尾的趣谈。
第二百七十二章 崔高交恶
流言蜚语并不是元静仪嫁进渤海王府才有。
当高澄为元玉仪请封琅琊公主、为元静仪请封东海公主后,崔括就时常受到同僚异样的目光,不少人在他背后指指点点。
但崔括不在乎,许多事情,冷暖自知。
杀夫夺妻的例子多了去了,高澄宁愿背上强抢人妻的恶名,也没有选择在暗地里弄死崔括,光明正大迎娶一名寡妇。
崔括是个明白人,无论如何也难以对高澄心生怨恨。
更何况自来洛阳以后,崔括在高澄的关照下,官路亨通,又是高澄为他牵线,新娶了一名美妇,事业、家庭双丰收,旁人的指点又算得了什么。
他们背后再怎么议论,等照了面,不还是要点头哈腰,给自己赔笑脸。
崔括不在乎议论,高澄更不会为此烦心。
自己名声再差,也仅限于好色,真要在民间随意寻几个寻常百姓,问一问对他为政数年以来的看法,谁又不对那些利民、惠民的政策交口称赞。
如高隆之等人敢于光明正大讨论将来元善见的封国食邑问题,就是看明白了,作为晋阳兵权的继承人,又深得底层百姓拥护,没有人能够阻止高澄代魏。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