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到了赵老头寿辰这天,秦英和赵三郎一家三口吃了早饭才往赵家去。
赵家住在村子中央,赵老头和赵婆子一共养了六个娃,两个女儿早已嫁了人,四个儿子也都娶了媳妇,除了赵大郎一家住在镇上,赵三郎被分了出来,赵二郎和赵四郎仍然和赵老头老两口挤在一起,赵家三代同堂,一家老小十多口人就靠着几亩地过活,日子过得很是拮据。
赵大郎一家虽是住在镇上,可一家人早在头一天就回来了,所以当赵三郎一家三口来时,所有人都刚吃了早饭坐在堂屋里说话。
看到这情景秦英心里万分庆幸,幸好他们在家吃了早饭,要是指望来赵家吃饭肯定得饿肚子,他们两个大人挨挨就过去了,可小石头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经不得饿。
进屋秦英跟赵三郎两人喊了一声爹娘,赵老婆子装作没听见似的该干什么干什么,赵老头点点头,说道:“来啦,小石头呢?”也不问几人是否吃了早饭。
赵三郎早知道自己这些亲人的德行,就是以前他们一家三口没粮下锅也没见他们给过一颗粮食,已经能做到无动于衷了,面无表情的拉着秦英找了个角落坐下,回道:“在院子里跟哥哥姐姐耍。”
赵老头喔了一声就不在言语。
赵四郎两口子就坐在两人边上,两口子笑着说道:“三哥三嫂你们来啦。”
赵三郎淡淡嗯了一声就眼观鼻鼻观耳的坐着。
赵四郎两口子是赵三郎几个兄弟姐妹中最会做人的,不像其他人对她和赵三郎爱答不理的,而是面上功夫做的一流,每次见面叫两人都叫的无比亲热。熟话说“伸手不打笑脸人”,秦英也笑着回应,和四弟妹李氏说起话来。
赵大郎两口子见众人都到齐了,走到赵老头两口子跟前,对着赵老头行礼,嘴里说着好听的话,“祝爹寿比南山,福如东海。”拿出一个包袱递给赵老头,“爹,这是儿子的一番心意,希望您老人家喜欢。”
赵婆子接过来打开,是一件蓝色棉布衣裳,质地不错,针脚密实,做工也好,想来是花了大功夫大价钱,想到这里赵婆子十分满意,一张老脸都笑成了菊花,故意将手里的衣裳拿高在众人面前显摆,“老头子,我就说老大是最孝顺的,你看这衣裳少了百来个大钱是拿不下来的。”
赵老头伸手摸了摸赵婆子手里的衣裳,一张脸也是笑得见牙不见眼,点头表示赞成赵婆子的话。
赵大嫂钱氏觉得自家的寿礼一拿出来其他几房的肯定就不够看了,见此心里更加得意,得意洋洋的扫了一眼自己的几个妯娌,对着赵老头两口子吹嘘道:“这可是在周氏成衣铺买的,镇里有头有脸的人家都上那里买,爹娘你们看看这样式,这可是今年京城最流行的样式,孩他爹费了老大的功夫才弄到的,少了两百个大钱也拿不下来。”
听到这里赵大郎挺了挺胸脯,扫了几个弟弟几眼,一副傲慢的模样像是自己有多了不起似的。
赵老头两口子听了钱氏的话更是高兴,特别是赵老头心里那个得意,如今他一个泥腿子也能穿京城那些贵人穿的衣裳,这会儿笑的真是找不到了眼睛。
而赵婆子想的是老头子都得了这么好的衣裳,那她的寿辰时肯定也不会比老头子的差。想着就将手里的衣裳仔细的放好,空出手来一手拉着赵大郎一手拉着钱氏,将两人又是一通夸奖,什么孝顺啊,什么他们两个老的以后就靠你们养老了……反正是想起什么话都说,丝毫不顾及其他几个儿子儿媳的感受。
赵二嫂孙氏听了赵婆子的话颇不以为然,心里暗骂,呸,也不看看现在是谁在伺候你们两个老东西,“有钱就是娘”,老娘到要看看到时候大哥两口子会不会还有今天这么“孝顺”。
不说几个儿媳妇心里怎么想,就说赵婆子的其他几个儿子心里对于赵婆子的话也很是不高兴,特别是和老两口住在一起的赵二郎和赵四郎心里更是不痛快,他们两兄弟天天费心费力的伺候两个老人,到头来一点好都没有落着,还不如一个一年到头见不了几次面的大儿子,两个老人的态度真是让他们寒心。
还是赵老头发现二儿子和三儿子的脸色不对,拉了拉正对着赵大郎两口子说的得意忘形的赵婆子示意她不要继续说了。
赵婆子完全没有发现自己平日里最喜爱的两个儿子在听了她的话后早已面沉如水,也没有领会赵老头的暗示,而是很不高兴赵老头打断了她的话,“干啥,老头子?!没看见我正和大郎两口子说话呢!”
赵婆子当着小辈们的面跟自己大小声,赵老头觉得有些下不来台,顿时沉了脸,对赵婆子吼道:“敢给老子歪歪唧唧,有啥话等会儿再说!”
赵婆子虽然平日里对着小辈们耍威风,但在赵老头跟前却老实的很,赵老头这一吼赵婆子顿时就焉了不敢再呛声,但嘴巴里却还叽里咕噜的说着什么。
坐在角落里看了这一出戏的秦英猜赵婆子肯定在骂人,赵婆子这会真是两面不是人,既得罪了在同一个屋檐下住的儿子们,也不见得真的笼络到赵大郎两口子。这赵婆子也是个糊涂的,连这几个儿子中谁是真正孝顺的也看不出来。
赵三郎对于眼前发生的一切更是无动于衷,像是个局外人似的,他现在对于自己的爹娘没有什么期待,只想自己做到一个儿子该做到的就是了。
半响赵婆子缓过神来,拿眼睛看着赵二郎和孙氏,谁知两人根本不接她的茬儿,装作没看懂她的意思坐在板凳上不挪身,赵婆子看了半天也不见两人有动静,瞪了两人一眼,才开口问道:“二郎你给你爹准备了啥?”
赵二郎脸色不是特别好看的站起来,心里还想着赵婆子刚才说的话,孙氏也跟着站在赵老头跟前,两人一起说道:“祝爹长命百岁!”
说完赵二郎上前将寿礼交给赵婆子,赵婆子看了一眼手里的两双鞋垫就将东西随手放在桌上,撇撇嘴,显然是对这东西不满意,赵老头看了一眼也没有刚才接过赵大郎寿礼的欢喜劲。
孙氏是个不吃亏的,看见赵老头和赵婆子的反映,嘴里不阴不阳的说道:“我和娃他爹是个没本事的,不像大哥大嫂在镇上做买卖,手里头银钱多的是,想买什么买不到,可怜我家二郎一年到头为了这个家劳心劳力,挣了银钱从不私藏着,弄得现在连给爹买寿礼的银钱都拿不出来,只好狠了心将自家的衣裳撕了熬了几夜给做了鞋垫,我们这样挖心掏肺谁知人家还嫌弃。哎哟我的娘诶,”
说着就干嚎起来,“我可怜的小林和小树嘞,你们长这么大连新衣裳都没穿过,都是我和你爹实心眼想着要孝敬老人,却害得你们跟我们吃苦,你看看人家的娃都穿着棉布衣裳,这是要逼死我们娘三儿呢……”
赵老头听不下去,拍着桌子说道:“好了,哭什么哭,我还没死呢。”说完看了一眼赵大郎家的几个娃,个个都穿着八成新的棉布衣裳,看上去比给他的只好不差,心里就没了刚接过衣裳时的高兴,脸色也更难看了。
赵婆子看了也不高兴,神色不明的看了看赵大郎两口子,钱氏被赵婆子看的背脊发麻,早没了刚才的得意劲,对孙氏说道:“看弟妹说的什么话,就算砸锅卖铁咱们也应该孝顺爹娘不是。”
“大嫂说得轻松,咋不见你和大哥在爹娘跟前尽孝?”
钱氏看了一眼赵婆子,干笑着说道:“我和你大哥不是要守着杂货铺嘛,这一家老小都指着这过日子。”
说得好听,还不是不想在家伺候公婆,真以为她孙小桃(孙氏的闺名)是个傻的,“我可没看见大哥大嫂拿回多少银钱给娘。”还养活一家老小,不在家拿东西就谢天谢地了,呸,这话也好意思说。
钱氏顿时脸上讪讪的,硬巴巴的解释道:“这不是要在镇上租房子,还有这一大家子在镇上生活什么都要靠买,杂货铺一个月也挣不到多少银子,付了房租和生活开支一个月也不剩什么了。”
赵婆子也在盘剥孙氏的话,看看赵大郎一家人的穿衣打扮,更是不相信钱氏的话,甚至心里还恼怒起来,这钱氏以前分明是在糊弄自己,当真以为她老了不管用了,黑着脸对钱氏说道:“既然这样你和孩子们都回来,也好节约些银钱。”
赵婆子这话一出将赵大郎一家都镇住了,钱氏的几个儿女都看着钱氏,心里暗暗着急,他们这几年在镇上享受惯了可不想回来这乡下地方,住的地方又破又挤不说,每天还有干不完的活。
钱氏急忙说道:“娘……”
没想到刚开口就被赵婆子不耐烦的打断了, “好了别说了,你是大嫂,在镇上也享了这么几年的清福,也该回来了,要不你两个弟妹也该抱怨我和你爹偏心了。”
赵大郎见事情发展成这样,狠狠瞪了一眼钱氏,心里恼火,蠢婆娘,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开口道:“娘,钱氏不去谁照顾儿子。”
赵老头也铁了心要让钱氏留下,“要是你不能照顾自己那你也回来,这些年我们没有靠你也过了,把杂货铺关了我们也饿不死。”
赵老头老两口态度如此坚决赵大郎也不敢开口了,生怕赵老头真让他将杂货铺关了。
最后赵老头一锤定音,“好了,就这么定了。”
钱氏和她的儿女们只得不甘不愿的接受了这一事实,只是脸色不好看罢了。而赵大郎也全无了一开始的神气,脸色阴沉的坐在一边不说话。
经过这一闹赵老头和赵婆子全没了看寿礼的心情,草草收了赵三郎和赵四郎的寿礼看也不看的就放在一旁。
收完寿礼扫一眼众人,见钱氏在一旁摆脸色,赵婆子心里冒火,语气不佳的对钱氏说道:“大郎媳妇还不去做饭,是不是想饿死我和你爹呀!”
这么多儿媳妇儿赵婆子只叫她一个去煮饭,钱氏不愿意,说道:“咋只叫我一个人去?”以前回来都是只吃不干活,也没见赵婆子说什么,不想这会儿却要她去做饭,所以第一反应就是不情愿。
可赵婆子这回是铁了心要整治她,说道:“你刚才不是说砸锅卖铁也要孝敬我和你爹吗,怎么现在让你给我们做顿饭吃就不愿意了?”
钱氏这会儿真恨不得扇自己一耳光,这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可那时她只是随口一说呀,没想到这就被赵婆子拿来堵自己的嘴,心想就是要做饭这么大一家子人的也要找个帮手,这一家老小不能都让她伺候吧,“娘您看要做这么多人的饭食我怕忙不过来,到时候饿着您和爹就不好了,要不叫弟妹们来给我打个下手?”
赵婆子看钱氏一脸讨好,又真怕她一个人做不好,到时浪费了粮食不说她自己也要跟着挨饿,她上了年纪受不了饿,肚子一饿浑身都不舒服,所以也没有拒绝钱氏的要求,但嘴里还骂道:“懒人事多,连这点儿活都干不了,你们三个”,对着另三个儿媳妇说道,“都去帮你们大嫂。”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