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二章 第二场与第三场

小说:锦衣状元 作者:天子
    乡试第二场考试,于八月十二日晨正式开始。
    试卷下发。
    五经文一道,因为每个考生选取的五经本经不同,涉猎也各不相同,所以五经中五道题目会同时列在考卷中,考生只要选取其中一题作答便可。
    从考生选题的角度来讲,专于《诗经》、《周易》、《尚书》者较多,而选《春秋》和《礼记》者少。
    尤其是《礼记》,一般在每届八十多名录取举人中,通常只有个位数选取《礼记》的题目,而选《诗经》者有四五十人之众,几乎占总人数的一半。
    这就体现出五经中本经选取的差别,也几乎是所有考生选择题目的趋向。
    《诗经》题目,自然是五经题中的重中之重:“邦靡有定,士民其瘵。”
    语出《诗经·瞻卬》,意思是:“国内无处有安定,士人与庶民被戕害。”
    这里说的是天灾人祸的危害,属于悲天悯人的句子,其中的“天”,既是人类无法战胜的上天,又泛指统治者,是上古时人们对于天灾人祸的控诉,讲的是统治者不施仁政,而带来的世间惨祸。
    这题目……
    朱浩第一印象是,出题人你胆子很大啊!你这不是影射当今皇帝仁德不修,导致“邦靡有定士民其瘵”的结果吗?
    但旋即又想到,如今掌控朝野话语权和舆论导向的,恰恰就是拿着笔杆子的文臣,或许杨廷和与其党羽喜欢地方上出题时抨击当今皇帝的无道,说好听点叫规劝……总之这种题目不但不会犯禁,或许还会被文官高层推崇。
    朱浩觉得这题目还行,正是他想写的内容,正好正大光明抨击一下那个荒唐皇帝,满足众内帘官的喜好。
    ……
    ……
    除了五经题。
    再就是论、诏诰、表、判各一题。
    因为诏诰、表和判都是应用题,相对来说只是让你以固定形式写出应用文便可,没什么可说的,相当于科举考试中的完形填空,你没法写出来说明你造诣不够,至于是否会影响到最后录取……
    总归乡试还是以第一场三篇四书文为主,只要你第一场发挥好,后两场的题答得大差不差,也就过关了。
    而此番论的题目出得比较特殊:“论:文武之道,有国家者不可偏废也。”
    这道题并不在朱浩前世见过的《湖广乡试录》中,可以说是因蝴蝶效应而新产生的题目。
    文武之道的概念,出自《论语·子张篇》:“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
    《礼记》中也有相关论述:“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此题出在时政题中,恰好跟上一道《诗经》题相悖。
    谁都知道当今皇帝属于“穷兵黩武”的类型,文官高层并不喜欢当今皇帝的尚武之风,认为其坏了大明王朝的根基,即以文立国,但现在却要论述文武都不可偏废,这就摆明了出题者中产生了互相矛盾的看法。
    一来是觉得朱厚照做的很多事都天怒人怨,但对其在武功方面的建树,又很推崇。
    因为乡试出题的不是一个人,而是内帘官十几个人联合出题,最后由主考和同考进行选择,这说明在内帘官中,他们也没法统一思想,确定皇帝尚武到底好不好。
    你不尚武,宁王谋反,难道眼睁睁看着宁王叛军长驱直入,连下两京,将皇位给抢走?这就是文官推崇的文治?
    内帘官这种自相矛盾的心理,让朱浩在答题时仔细斟酌,到底要不要把当今朝局批判得一文不值……
    看来光是逞“愤青”之举,以为迎合了文官阶层喜好,最后的结果却可能被内帘官认为你政治方面不够成熟,此番乡试中难以取得好成绩。
    如此看来,论点还是偏中立一些比较好。
    ……
    ……
    第二场考试,在一种相对平和的氛围中进行。
    或许考生们都觉得,第一场四书文才是重中之重,第二场作答好不好已无关紧要,这就好像考试时给你出几道附加题,让你必须作答,却又说成绩不记录进总成绩中……那你是好好作答,还是潦草应对,蒙混过关?
    不管选择如何,至少在答题心态上,没有第一场那么紧张。
    但考场内依然没有异常声响。
    三天两夜的考试转瞬即止,八月十四早晨,交卷的人可就多了,考场一下子涌出两三百人,考生们匆匆回去,稍事休息,准备第三场时务策的考试。
    ……
    ……
    有了前两场各三天的痛苦煎熬,第三场考试时,朱浩越发适应了。
    五道策论,分为经史策和时务策。
    经史策就是以古论今,时务策则是论当下时局。
    让朱浩失望的是,五道策论题,只有最后一题隐约算是针砭时弊的时务策,却非常隐晦,论述方向有点像“湖广熟,天下足”,论的是西北九边粮草物资调运,以江南粮草无法推行,反而是湖广与河南、陕西交界,调动粮草兵马反而更加方便……
    朱浩看过题目,总感觉出题者指向的是苏熙贵。
    因为过去几年,正因为苏熙贵来回奔走,粮草得以直接从湖广调动北上,比之前从江南调运走大运河,既节省路程,又让湖广之地粮草最大程度发挥效用。
    经史策中也有相似题目:“问,古之为国者必务训农,其民富而俗醇,良有以也,方今朝廷重臣,既专领司农之官,郡县长吏,又兼任劝农之职,而田里之间,地有遗力,人多游心……”
    策论题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题目比较长。
    先说一段很长的句子,带来一个观点,最后让你尝试去论述,最后以“请试言之”之类的话作为总结,这就是道标准的作文题,比那种引用四书五经中某一段话让你论证更符合后世写议论文的习惯。
    而且这种策论题的回答有个好处,无需使用八股文。
    基本上是自由发挥,有立意,能把观点清楚无误地表达出来便可。
    但若从字面意思着手,这道题作答方向紧贴“训农”,那就有失偏颇,因为光是这上半句,就能看出出题者指出,劝农最大的问题是“地有遗力、人多游心”,这就明白无误地告诉你,其实土地能生产出来的粮食应该更多,造成粮食短缺的局面在于“人多游心”,意思是有人不事生产,而专门想着去做生意,在读书人看来,行商对务农损害极大,需要大力抑制。
    所以要“抑末”,不能本末倒置,要追求农业生产,把那些经商者一并干趴下。
    朱浩很想说,你们这些所谓的大儒,有没有想过是谁把粮食从田地运到你们嘴里?是你们的家人?还是农民本身?
    一个个不事生产,却批判沟通八方的商人……
    华夏一直处于资本主义萌芽阶段而没有脱离封建专制,就是你们这些读书人对商贾压制太狠导致的。
    若是大明可以早早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何至于几百年后遭遇劫难?
    光靠农民,是能把你们的肚子填饱,但却没法带来科学技术变革,促进社会的整体进步。
    朱浩本来应该好好批判一下这些书呆子……可问题是,我这是在考试啊。
    难道我去抨击考官?
    我他娘的是不是疯了?
    这就让朱浩很无语,明明我反对你们的观点,却要写一篇同意此论述的文章,还要说得丝丝入扣,把自己批判一通……
    科举考试可真是压制人心,要按照出题者的规矩来办事……
    考经史策,或许真不如考四书文,至少那不会违背良心。
    ……
    ……
    三场考试结束。
    回到住所,朱浩什么都不想,只想好好补个觉。
    这九天的煎熬,是个人就要疯狂,想到若是考不中,每三年就要来省城经历一番几乎要脱三层皮的残酷考验,真是一种让人绝望到窒息的经历……但这也正是封建科举考试最要命的地方。
    其实想想到了未来,也要经历各种考试,依然需要挑灯夜读,奋笔疾书。
    好像任何时代都一个鸟样。
    谁都不比谁更好。
    那就干脆一梦解千愁,梦里啥都有。
    朱浩睡得很香,却有不识时务的访客扰人清梦,当朱浩拖着疲惫身躯出来见客时,却听专程来拜访的陆松坚持先回安陆。
    “陆典仗,你要着急走的话,可以先回去,但那位夫人,不能与你同行。”朱浩道。
    陆松急忙解释:“如今宁王之乱已平息,兴王府与湖广布政使司、都司衙门的联络也就无从谈起,我长久留在武昌府,会惹人怀疑。”
    朱浩道:“可你本来的任务,不是陪我来省城参加科举考试的吗?现在还没等放榜,我就说要离开……若是中了,鹿鸣宴不吃也罢,但会不会让人觉得我担心考不中,夹着尾巴灰溜溜逃回安陆了呢?”
    陆松摇头苦笑。
    之前他一直等朱浩考试,现在考完了朱浩还不走,说要等放榜……以他王府典仗的身份,却陪着一个王府伴读来省城考乡试,让他有种擅离职守不知所谓的感觉。
    至于保护娄素珍……他从不认为是自己应担负的职责,连兴王府都是被朱浩利用。
    他实在理解不了朱浩为什么要救一个不相干的娄素珍,如此给兴王府惹来麻烦不说,难道人家唐寅会领情?
    最后无端惹来一身骚……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腐文书,免费小说,免费全本小说,好看的小说,热门小说,小说阅读网
版权所有 https://www.fuwenshu1.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邮箱:ad#taorou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