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宪在接下来的几天内,又和很多的大商人见了面,向他们详细解释了到海外开发的事情,并许诺他们可以在海外购买土地,建立自己的势力等等。
这无形之中更加激起了大商人和大世家对海外土地的兴趣。
大晋朝还是以农耕社会为主,人们有着安土重迁的传统,但其根本原因是对土地的渴望。
当一个家庭在某一处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后,他们会将这里开垦成良田,子孙依靠这些良田一代一代繁衍下去。
大晋朝在经历了上百年的稳定发展之后,已经迎来人口大爆炸,现在又赶上各种灾害,土地承载能力突破极限,必然会导致各地流民四起。
缺衣少吃的人们被迫离开自己的家乡去外地乞讨、打劫,他们其中的幸运者会找到新的土地然后安顿下来开启新的生活。
所以,农耕民族在安土重迁之外,也有着对新的肥沃土地渴望。
自汉朝以来,老百姓自发组织下南洋,和近代以来的走西口、闯关东都是同样的道理,当内地的土地承载能力达到极限后,人们就想尽各种方法向外开拓。
既然老百姓不拒绝远赴他乡讨生活,那么,加以引导就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迁往海外了。
而这种有组织的行动,一定会形成无坚不摧的洪流覆盖所到之处!
设想一下,在东南亚、大洋洲大多数地区还处于非常落后的原始时期,一个小部落可能只有几百人,一个小国家可能只有几千几万人,当他们面对来自北方的封建王朝培养出来的武装力量时,根本就没有反抗的能力。
紧接着,人们将先进的农耕文明带入当地,很快这里就会变得极为繁荣。
在先秦时期,中央王朝的统治者还是很希望自己的族人向外扩张的。
当时天下的文明中心是在黄河中游,其他地区零星分布着各个邦国,由于交通不便,相对于黄河中游的文明中心来讲,这些地区如同中世纪时期那些孤悬海外的岛屿。
和后来的王朝不一样,周武王及他的后代非常热衷于分封列国,让自己的宗室或者功臣在外面建立诸侯国。
这些诸侯国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最终南到岭南北到燕山连成一片,成为华夏的基本盘。
如果后世的王朝继承了先秦时的扩张理念,一定会有很多王子皇孙被派往海外拓展领土去了。
但是,由于后来郡县制的产生,地方诸侯国、藩镇等实力派对皇帝的挑衅,也就决定了中原王朝越来越内地化,不愿意向海外扩张了。
而李昌宪现在就要打破这种郡县制的限制,让大晋朝的老百姓向海外扩张。
但是要说服大晋朝的老百姓迁到海外,是何其困难。
只要有一丝希望,估计没有人愿意背井离乡,远赴海外讨生活。
海外地处遥远,谁也无法料到海上会有什么事情发生,而且到了海外又怎么开始生活,都是这些迁居海外的老百姓最头疼的事情。
李昌宪别无他法,只能用矿山和土地吸引大晋朝的大商人和大世家到海外开发,只有他们有实力,也有能力迁移大量的老百姓到海外去。
李昌宪在京城私下里会晤各地的大商人和大世家的事情,很快就传到太子殿下的耳朵里。
如果说李昌宪私下里联系众多大世家,是想在大晋朝造反,可是太子殿子等人也不会相信,毕竟李昌宪只是邀请这些大商人和大世家去海外投资,并没有要在大晋朝内地动乱的意向。
但是李昌宪联系这么多的大商人和大世家,难道仅仅是让他们到海外投资吗?
太子殿下觉得这件事不那么简单,所以直接召见了李昌宪,希望他能给自己解惑答疑。
“殿下,我这么做都是为了大晋朝和太子殿子!”
听了李昌宪这样的话,让太子殿子有点懵了,拐走这么多的大商人和大世家,真的是为了大晋朝?
如果这件事是真的话,总的给出一个让人信服的理由吧。
“那李卿家你和我说说,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我当初给殿子说起要解决大晋朝朝廷面临的问题,国债和拍卖会只是小的变革,能暂时让朝廷摆脱困境,但是想要大晋朝朝廷永久地摆脱所有的压力,必须进行大的变革才行。”
“臣思索了好久,感觉让朝廷永久地摆脱所有困境,实在是压力太大,不但朝堂上的众位大臣不会同意,就连大晋朝的大商人和大世家都不会同意。”
太子想了想,深有同感,自从皇上病休在皇宫,而他接手大晋朝的所有政事以来,简直是举步维艰,在很多事情上受到朝中大臣和大世家的制约而缩手缩脚。
“以李卿家的看法,这种情况如何解决哪?”
“殿下,如果在大晋朝实行大的变革,朝廷面临三大方面的问题。
首先,二皇子和三皇子陈兵南方,如果不对大晋朝南方的势力和经济进行釜底抽薪式的变革,大晋朝的改革压力实在太大。
其次,大晋朝各大世家,历时二百余年,已经在大晋朝深根蒂固,拥有大量的金银和土地,而普通的老百姓则是无土地可以耕种,一旦各种灾害发生,这些老百姓除了流离失所,而别无他法。
第三,大晋朝不是没有银钱,可是大量的金银都掌握在大商人和大世家手里,如果强迫他们交出大量的金银,恐怕没有任何人会同意。”
“所以,臣根据这三种情况,发行国债,将大商人和大世家的银子都收集起来,弥补大晋朝财政上的不足。
对大晋朝的矿山资源进行拍卖,一方面可以继续聚集钱财,另一方也可以打击二皇子和三皇子在南方的势力。
但是仅仅如此,臣觉得还不够,下一步臣打算向殿子建议对大商人和大世家进行征税。”
“你是说对这些大世家和大商人征税?”
李昌宪笑着说:“殿下,臣早就有这样的想法,但是执行起来,面临的的困难太多了,恐怕到时无人缴纳,也无处收缴。”
太子听后也是感慨万分,如果不是李昌宪发行国债和举办拍卖会,想从这些大商人和大世家口中夺取一点银子,都是难上加难。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